
党员老孙的“维修铺”
■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孙叔,我的音响修好了吗?”“小毛病,换了个电源变压器,可以拿走用了。”“太感谢了!本来想换新的,这下能省不少钱呢。”8月8日,在东昌府区新区街道中巨社区粮食局家属院二单元一间地下室里,小区业主陈小军接过孙希贵递来的音响,连声称谢。
提起孙希贵,小区大多数业主都很熟悉,因为大家都找他修过音响、收音机、录音机等电器。“修小家电找老孙”,成了小区居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很多出现故障、即将被丢弃的小家电,在孙希贵手里“起死回生”。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里的电器出现故障后,很多年轻人都嫌麻烦不愿意去修。其实,导致设备故障的大多都是小毛病,处理下就能继续用。”他解释说。
相比年轻人,很多老年人不舍得丢弃故障小家电。“现在很多小家电都因为找不到维修点,只能当废品卖或直接丢了。有一次,家里的电动车充电器坏了,我走了几条街都没找到修的地方。”提起自己之前的经历,小区居民武先生很有感慨。
就这样,听说孙希贵这里可以修小家电,来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都是小区邻居,平时关系挺好,我做这个不图挣钱,很多时候都是义务帮忙。”孙希贵笑着说,他喜欢维修,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每修好一个小家电,看到它能重新使用,主人高兴,我也觉得很满足。”
孙希贵出生于1959年,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拥有39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大学学习的是指挥仪专业,军校毕业后在部队曾担任工程师职务,负责维修导弹等武器设备,并被授予专业技术上校军衔。复员后,我选择了自主择业,干起了维修这个老本行。后来看到小区邻居们有需求,就开始给大家提供帮助。”就这样,孙希贵的地下室渐渐成了他的“维修铺”,各种维修工具、电器配件、待维修电器把这里塞得满满当当。
记者在“维修铺”看到3个抽屉,每个都贴着详细的标签,里面整齐码放着数十个烟盒,烟盒里是各种电器配件。孙希贵解释说,电器品种、类型不一样,所需配件也不同,这样分类后很容易就能找到。
孙希贵的认真和仔细,还体现在他对维修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上。在“维修铺”一张桌子上,记者看到一本本厚厚的学习笔记,上面既有详细的文字记录,也有各种工整、严谨的电路图和表格。这样的学习笔记,孙希贵已经坚持记录了30年。
生活中的孙希贵,也是个热心肠,经常参加小区的各种公益活动,道路维修、楼道文化建设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退伍不褪色,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和老党员,我愿意尽我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我们的小区更和谐、更幸福、更美丽。”孙希贵说。
“作为一名老党员,孙叔发挥特长,热心为居民服务。社区还有不少这样的老党员,他们就是社区的宝藏,更是我们需要的正能量和榜样。”中巨社区党委书记苏道东表示,该社区和阳光社工会将搭建好桥梁,让这些老党员拥有更多平台和阵地,让居民拥有更多价值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