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管开放日”活动启动
社区基层代表体验城市防汛工作
参观聊城市城区防汛智控中心
本报讯 (刘德策) “排水簸箕口,意如其名,就像簸箕一样,降水时能够更快速将路面明水排入临近水体,有效降低雨水管网压力,更好地解决城区道路积水问题。”8月9日,在东昌府区汇金街,市政工程管理服务中心防汛办负责人袁义鹏向大家介绍入运河雨水直排口建设。
当日,市城市管理局组织开展“城管开放日”活动,邀请27名东昌府区社区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城市管理监督员、社区居民代表,走进市城管局防汛一线,沉浸式体验城市防汛工作,感受城管人风雨无阻、日夜守护百姓安全的初心与坚守。
今年汛期以来,市城管局坚持问题导向,按照“雨前防、雨中治、雨后优”的工作思路,本着“雨水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大力开展城区沿湖河周边直排口、道路局部积水、公交站台积水等群众关注问题的整治工作。
经过努力,目前已完成积水点整治71处。其中,在湖河周边设置泄洪坡道、管道37处,针对城区道路、公交站台局部积水埋管引流34处。经过入汛以来3轮较大强降雨的检验,沿湖河周边直排口、道路局部积水、公交站台积水等整治工作成效突出,积水排出速度大大提升。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市城区防汛智控中心,我们与气象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共享了气象信息平台数据,在指挥中心能够随时研判雨情。在汛期,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城区每条街道的管网水位情况一目了然。”袁义鹏介绍。
防汛智控中心的智慧系统包括排水管网监测系统、排涝闸门远程启闭系统、下穿式桥涵预警系统、气象分析研判系统、重点地段监控系统等5个板块。通过监测,防汛队员在智控中心可以随时掌握管网的运行负荷及溢流风险。
同时,对城区15座外河闸门实施数字化改造,加装了远程启闭模块,开发了手机App,防汛队员可以随时使用手机开启或关闭闸门。
“在多年的防汛实践中,我们也不断进行创新,以前的下水道口警示牌只能提醒不能保护行人。通过不断改良,现在我们改装的防坠笼,重量轻、便于单人操作,能有效保护行人。”在市城区防汛物资仓库,工作人员介绍。据了解,该仓库有应急防汛强排车16台、应急防汛强排泵35台、应急发电车2台、发电机组40台……不仅能保证城区防汛,各县(市、区)出现汛情也能及时支援。
有了强力的防汛、排水保障,那收集的污水如何处置?在市水务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大家找到了答案。全市的污水通过一期“下向流深床反硝化滤池”工艺、二期“多级AO+泥膜法”工艺处理完成后,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准四类水标准。“我们公司每天可处理污水2万立方米,处理后的水一部分排入徒骇河,推动了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一部分由发电厂作生产冷却水使用。”工作人员介绍。
在随后的座谈中,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延星向各位参加活动的基层代表、委员、监督员全面介绍了我市防汛工作情况、面临的问题,呼吁大家共同做好身边的防汛工作。同时,他表示,“城管开放日”活动是城市管理进社区与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深度融合的体现,市城管局将选取不同城市管理工作主题,持续开展向社区基层代表、委员、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开放活动,变单向管理为双向互动,搭建城市管理与全市人民的“连心桥”,真正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推动城市基层治理水平实现新突破。
活动中,市城管局工作人员还向大家讲解了如何使用“市民城管”App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码上办”,发放了“市城管局民生服务清单”和社区需求表,邀请各位代表现场“出题”,列出群众需求清单。有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与社区基层代表、委员们面对面进行了互动交流,为大家解惑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