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青携手浇出高原致富花
——来自聊城援青一线的报道③
■ 本报记者 张晨 张颖
高原的夏天迷人又短暂。
在位于青海湖畔的刚察县,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牧资源,正转化为牧区群众实实在在的收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兴则乡村兴。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推动实施了乡村振兴示范点、村级“两室”建设、鲁援饲料厂预混饲料生产线等一批乡村振兴项目,打破了传统畜牧业养殖模式,改善了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对推进当地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规模化养殖
铺就增收致富“阳关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在哈尔盖镇果洛藏秀麻村,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上,一排排标准化的牛舍、羊舍、遮雨棚、贮草棚整齐排列,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醒目。
果洛藏秀麻村曾是州定贫困村,脱贫摘帽后,村集体经济仍比较薄弱,主要依靠出租临街铺面、公用草场等,每年村集体收入不足20万元。了解到当地发展情况后,山东援青队伍拿出援建资金1000万元,为果洛藏秀麻村建设了生态畜牧业集中规模化养殖基地,支持村合作社由传统的散养向集中式、规模化“半舍饲养殖”转变,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有了这些圈舍,村里的收入就有了保障。”8月4日,果洛藏秀麻村党支部书记浪太高兴地说,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出栏牦牛150头、羊1350只,预计村集体年收入将提升至60万元以上。“今后,村‘两委’将带领党员群众,更好地利用和发展山东援建项目,促进本村产业发展。”
“我们将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深入分析研判农牧援建项目运转情况,确保有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聊城援青干部管理组成员、刚察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蔡志睿介绍,今年,他们又协调规划外资金5万元,用于养殖基地的生产路硬化、水电改造、羊舍优化及环境提升,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刚察县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技术帮扶
把好规范养殖“方向盘”
“作为第一批农牧援青技术人员,来到刚察后发现这边的生产习惯、养殖习惯和聊城很不一样,我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学习、调研和经验交流,深入了解当地的种植、养殖习惯,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8月6日,聊城市援青干部人才、农牧科技组团式帮扶团队队长刘维柱表示。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在对口支援刚察的10年间,聊城市技术人才“组团式”帮扶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医疗领域。今年初,聊城响应上级号召,首次选派了由刘维柱、魏艳华、赵杰3人组成的农牧科技专家团队,专项服务刚察县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来到刚察后,在深入了解当地情况的基础上,聊城农牧科技专家团队确定了对接方向——通过农业品牌塑造和销售进行对接合作,利用聊城的优质渠道,销售刚察优质农畜产品。在春季动物防疫期间,聊城农牧科技专家团队积极配合开展工作,对养殖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合作社制定养殖场消毒制度,有效提升了集中养殖规范化水平。组织当地畜牧兽医站专家到养殖基地及周边牧场开展调研,推广高效养殖技术。
在伊克乌兰乡亚秀村,聊城援建的村级规模化养殖基地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项目建成投产后,不仅可以带来近60万元的年利润,还能在推广养殖技术、改良畜种繁育中提高效率,实实在在地惠及全村1180名村民,让这里的牧民赞叹不已。亚秀村党支部书记才付旦说:“我们村民全都知道这个项目是山东聊城援建的,大家都很高兴,谢谢你们!”
搭建平台
拓宽产品销售“新路子”
“这是我们海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也是我们重点打造的一个兴产业、树品牌、促增收、助振兴的活动。”8月3日,在海北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现场,刚察县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主任宋永武介绍,当天刚察县共组织了10个展位、60多种农畜产品参展。
草场资源丰富的刚察是畜牧业大县,养殖业是刚察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自2013年起,在一批批援青干部的接续努力下,在聊城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刚察县农牧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然而,长期以来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销售。为解决这一问题,聊城援青干部人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区域间产业合作,持续宣传推介刚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用实际行动助力刚察乡村振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刚察农畜产品首次参展山东省第37届畜牧业博览会,为刚察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贡献了力量。
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刚察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孙建德说:“聊城市援青干部人才将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继续与刚察县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深层次合作,逐步构建壮大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销售链、打造服务链的全产业链帮扶模式。”
◎记者感言
托起雪域高原新希望
■ 张颖
面对刚察群众的殷切期盼,聊城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干部群众将心比心,伸出饱含真情的援建之手,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支援。
刚察地处高原、干燥缺氧,虽是物质条件的洼地,却是精神追求的高地。这片土地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逆流而上谱写生命赞歌的湟鱼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为聊城援青干部人才干事创业、砥砺品行提供了平台,他们也不辱使命、不负韶华,把服务锻炼当作对人生的历练,用一段艰苦奋斗的经历增加了人生的厚度。
援青,既是一次难得的人生阅历,也是一个直接服务高原群众的难得机会。聊城援青干部人才在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升华了思想境界,提高了综合素质,在两地交流、扩大合作、技术指导、招商引资、项目帮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刚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普遍称赞。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筑梦路上,他们在成就人生理想的过程中,也勇敢扛起时代责任,为刚察群众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贡献光和热,托起了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