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就在“家门口”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聊城篇章”系列报道之四

■ 本报记者 苑莘

8月14日早晨,东阿县牛角店镇金牛福苑社区门口热闹非凡。早餐店里的笼屉热气腾腾,赶着去上班的村民脚步匆忙……

之所以如此热闹,是因为该社区是牛角店镇打造的“三区同建”乡村振兴示范区。这“三区”分别是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农业园区。当地通过“三区同建”,真正实现了农户“上楼居住、下楼打工”。“自从家门口建了企业,我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社区居民、女缝纫工付金会说。

这里人的生活环境和城市居民并无二样。当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规划建设了17栋安置楼和3栋临街商业楼,社区内配套建有党群服务中心、休闲广场、商超、充电桩等便民服务设施,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真正使农民变市民。

金牛福苑社区周边建有两处小微产业园。南侧小微产业园,现有润发暖频道、国华体育、诚威纺织、明美工艺、飞扬兄弟5家企业入驻,可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北侧小微产业园,引进山东东牛宠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烘干式宠物食品,可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

农业种植是金牛福苑社区居民的“老本行”。当地建设了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山东鲁望农业发展集团,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现有家庭农场119家,农业生产合作社118家,共流转土地3万余亩。建设两处为农服务中心,配备千吨粮食仓储加工设施,打造高品质原粮产销基地。建设4.1万亩高标准农田,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释放土地潜力。

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让金牛福苑社区居民有了就业岗位,还为这里聚拢起人气。以东牛宠物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不久前与聊城乖宝宠物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开发建设烘干式宠物零食加工项目。项目投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这些新的岗位为社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区同建”模式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这在我市并不是孤例。莘县妹冢镇荣盛家园社区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规划建设了农业龙头示范区、工业发展聚集区、美丽和谐居住区、观光旅游采摘区、生态休闲康养区和普法宣传先行区等多个区域,形成了“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良好局面。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市对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引入工业项目,进而解决农村群众就业问题的做法给予了充分鼓励。莘县朝城镇邵庄村租下群众的废弃宅基地,改造后用来招商,强亿服饰项目顺利落地。村里过去“住不上、租不出”的闲置宅院,成为解决就业的香饽饽,实现农户、企业、村集体三方共赢。村党支部书记邵景喜介绍,项目已吸纳周边400余人就业,仅邵庄村就有50多人成为强亿服饰职工,占全村实际居住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无论是规划建设小微产业园,还是宅基地的盘活再利用,抑或是规模农场、就业工场“两场同建”,都体现了我市在乡村振兴中因地制宜解决农村群众就业问题的不懈努力。而这项工作仍在继续,为了提高村庄发展水平,我市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104个村庄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群众的就业需求在规划编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采访手记

农村基层工作最难干,这是很多乡镇干部常常发出的感慨。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生活习惯等原因让“三大堆”极易产生;人口密度低、距离工业园区较远,上学、打工都不方便;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水平难以提升……

这些难题,在“三区同建”的思路下迎刃而解。金牛福苑社区在规划建设中不仅考虑生态宜居,还充分考虑群众就近就业问题,规划建设多个产业园,满足了群众的务工需求。“三区同建”实现了“三区”同向发力、同步推进、协同发展,形成了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生产途径,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2023-08-17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聊城篇章”系列报道之四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7203.html 1 就业就在“家门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