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热血力量 护佑人民健康
——聊城市中心血站党建引领推动采供血工作取得新突破
红色,是一种精神,给人以希望和力量;红色,是血液的颜色,也是生命的底色。近年来,聊城市中心血站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动党建与采供血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带队伍,以队伍促业务,推动采供血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保障了全市临床医疗用血安全、充足、及时、有效。
“党建+”实现采供血业务新突破。承担着全市600多万人口、35家医疗单位的临床用血供应任务和临床输血技术指导工作,聊城市中心血站身负重任却稳步前行。今年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市中心血站组织全体党员戴牌上岗,积极投身各项工作,带头走上街头服务群众献血,当日无偿献血人数达1285人次,这是聊城市连续12年世界献血者日当日献血人数超过1000人。6月13日—16日,累计3142名爱心市民捐献热血,再创主题活动同期献血人数新高,其中,聊城主城区医疗卫生工作者参与献血100余人次,献血量超40000毫升。
党建引领,全力推动争先创优。为了提高公民无偿献血参与率和积极性,保障医疗临床用血的需要和安全,市中心血站积极推进献血激励机制落地落实。针对目前缺乏献血激励机制的情况,我市制定了“三免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献血者可以在游览景区景点、挂号就诊以及乘坐城市公交车等方面享受优待。这一政策也是全省出台的第一个地方献血志愿服务补贴标准,早于全省统一安排快速落地,填补了行业政策空白。
今年,聊城市中心血站将在市卫生健康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委“提标提速提能力、敢闯敢干敢争先”的工作要求,聚焦党建品牌建设,主动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把无偿献血工作融入我市打造“区域医疗高地”的发展大局中。
穆兵:平凡中演绎精彩
她没有冲在拯救生命的第一线,也没有在夜深人静时巡视于病房之间,但始终铭记“不忘初心,服务人民”的医者使命。她是聊城市中心血站机采室医生——穆兵。本着“为献血者服务,为患者服务,为用血单位服务”的信念,她一直奋战在采血一线。
机采成分血(即采集新鲜血小板等成分血液)不但专业性、技术性极强,技能更新、要求更高,而且关系到患者的用血安全,容不得丝毫马虎,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及扎实的业务技能,还要有勇于探索和善于创新的精神。在工作中,穆兵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发表多篇论文,她先后荣获“全省卫生系统技术能手”、聊城市三八红旗手、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献血有两种形式,即捐献全血和捐献成分血,与全血相比,机采成分血耗时长、保存期短。有时急需血型和穆兵的血型相同时,她会义无反顾地撸起袖子说:“来,抽我的!”她经常说,“有患者急需血液救命,却临时找不到血源时,我们就得顶上,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能献全血,并不一定适合献血小板,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要求更高、招募更难。于是,穆兵积极参加血站的各类宣传活动,在中心城区、社区内发放献血小板的知识宣传单,呼吁更多人加入无偿献血行列。此外,为了保证患者得到安全、有效、及时的血小板,她时刻绷紧神经,24小时备勤,无论下班时间还是节假日,不讲条件,随叫随到。
姜芳芳:用心服务每一位献血者
一袭白衣秉初心,满腔仁心践使命。姜芳芳是聊城市中心血站的一名外采科体检医师,13年来一直扎根在采血一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她的脚步不曾有过一刻停歇,跟随着献血车的轮毂跑遍了聊城的大街小巷,用专业、真诚的工作态度服务于每一位献血者。
“作为医生,把所学发挥出来,能得到认可,就是最大的幸福。”在姜芳芳看来,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不难,但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因此,她要求自己不仅要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她通过“一杯热水,一声问候”等方式,拉近与献血者的距离,通过亲身示范、交流献血经历,缓解献血者的紧张情绪;在面对因不能献血而惊慌失措的献血者时,她站在医务工作者的角度,专业地进行解释,让献血者正确地认识疾病,及早诊治……献血服务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姜芳芳从细处着手,更暖人心。
采供血工作中,外采科体检医师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为献血者进行体格检查、提供健康咨询、处理献血者献血时的不良反应……他们不仅是献血者的服务者,还是献血者的招募者、献血知识的宣传者。工作中,姜芳芳经常会对来往群众进行宣传,在她看来,无论在手术室治病还是在街头采血,都是与时间赛跑,多一个人献血,就会多一分希望。
姜芳芳深爱着这份工作,一路走来,她用实际行动奋力守护“生命加油站”,在广大献血者和临床患者之间构建起一座和谐的“爱心桥梁”。
张志芳:助力生命延续
张志芳,2014年参加工作,是聊城市中心血站的一名外采科护士。采血护士的战场不是病房,而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街头的献血车,作为一名血液的“搬运工”,她兢兢业业,无条件接受科室任务,时刻以献血者为先。
常年在采血一线的她,对待工作有着自己的想法。为最大限度减少献血者的疼痛感,她积极探索血液采集方法,反复琢磨研究采血穿刺时的角度,练就了“一针见血”静脉穿刺本领。“过硬的技术是基础,也不是说扎上针就没事了,在采血过程中,还得时刻关注献血者的需求。”张志芳说,建立起献血者对自己的信任特别重要,献血者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才会有好的献血体验。她始终认为,献血者都是爱心人士,他们是来奉献的。作为血液采集者,就应该尽最大能力为他们服务好。
聊城市中心血站外采科是一个流动性服务窗口,张志芳克服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场所空间小等限制,始终坚守岗位。无论严寒酷暑,日复一日走在聊城的各个角落,如今的她,熟知聊城各个街道,俨然一张行走的“活地图”。
无偿献血是一项崇高的公益事业,但仍有一部分人对此持有疑虑,张志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让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她积极参加各种宣讲活动,以身说法,普及献血知识。同时,她和同事共同努力,在200多个乡镇分别建立了献血微信群,积极开展乡村无偿献血动员工作,应用网络手段答疑释惑,巩固扩大了农村无偿献血阵地。
徐一丹:热血与爱心的守护者
采血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是挽救生命,是传递无私奉献的博爱力量。”徐一丹用7年的坚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16年,徐一丹进入聊城市中心血站工作,现为一名体采科采血护士。7年来,她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勾勒出为无偿献血公益事业而奋斗的最美好的模样,展现出“血液人”最耀眼的风采。
“吃过早饭了吗?”“有什么不舒服吗?”“需不需要喝杯水或者吃颗糖?”这些关怀的话语是徐一丹的“口头禅”,她用温柔的语言、甜美的笑容服务每一位献血者,不少长期来献血的人已成为她的朋友。“通过服务赢得献血者的信任,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徐一丹说。
“很多献血者平常上班忙,只有节假日才有时间,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节假日就等于工作日。”徐一丹介绍,因为假期献血人数增加,相应采血量和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她只好把孩子“移交”给家中长辈看管。令她最遗憾的事情,就是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时间太少了。
徐一丹的工作岗位虽然平凡,但她总能在平凡的工作中感受温暖,因为她每天接待的是心中充满爱的人。徐一丹常说:“我的工作可能是最普通的,但能为挽救生命作贡献,就是一份不平凡的使命,我会为无偿献血事业奉献我一生的热情与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