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夕阳” 爱润水城

——我市“三位一体”提升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水平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养老是民生之基,事关百姓福祉。

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严重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市共有失能老年人数量约18.3万人,占老年人口数的14.9%。养老机构共入住老年人8657人,其中失能老年人为7473人,占比86.3%,失能照护成为养老服务的刚需。

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努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破解失能失智老人照护“痛点”,托起失能老人的幸福晚年。

强化“三个保障”

维护失能老年人合法权益

5月1日起,《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施行,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失能老年人立法的地级市,为探索解决失能养老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近年来,我市围绕加强“兜底”保障,建立特困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质量评价机制,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由37%提高到65%。扩大兜底保障覆盖面,将中度失能以上的低保老年人纳入保障范围,享受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待遇。

“长期护理”的保障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我市全面实施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确定茌平区、东阿县、莘县、高唐县为居民长护试点,覆盖全市40%左右参保人员。

扩大“三个供给”

提高失能老年人照护能力

失能老年人照护的供给和需求脱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市坚持从三个方面扩大供给,满足失能老人的不同需求,全面提高了失能老年人照护能力。

突出“专业性”,提升机构养老水平。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3年行动计划,共改造敬老院38处、护理型床位3800张,建成以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为主的县级敬老院12处。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敬老院“两院一体”模式,8处乡镇卫生院开设养老服务专区。对收养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给予每人每年3300元、4800元的运营奖补。

突出“便捷性”,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全市共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35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57处、养老服务站212处,让“看得见家、养得了老”成为现实。建设幸福食堂83处,月均服务20万人次。

突出“舒适性”,保障居家养老服务。我市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完成特殊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396户。建立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将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纳入“政府买单”范围,2万余名困难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居家养老服务。

健全“三个机制”

提升失能老年人服务质量

机制“管长远”。近年来,我市健全各项机制,有效保障了失能老年人的服务质量。

我市健全综合监管机制,联合19部门共同综合监管,实现了由民政“单打独斗”向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转变。建设全市智慧养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智慧养老、智慧消防、智慧食安“三网合一”,信息化监管水平和工作效能全面提升。

我市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支持5所大中专院校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给予80万元到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设立5处市级养老服务培训基地,每年培训3000余人次。依托聊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形成“产、学、研、训、培”五位一体赋能体系。

我市健全标准引领机制,连续5年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专项提升行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服务安全达标率100%。健全养老服务设施评定机制,80家养老机构、33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92处农村幸福院分获不同等级。建立差异化运营奖补制度,未获等级不予补助,其余按照评定等级实行0.8—1.2倍的奖补标准。

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市民政局将继续打造“耆享聊养·爱润水城”养老服务品牌,以更加用心用情的服务,努力让每位老年人拥有最美“夕阳红”。

2023-08-29 ——我市“三位一体”提升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水平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7869.html 1 情暖“夕阳” 爱润水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