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梦在希望的田野上
——东阿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见闻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多亏了俺村的帮扶干部,帮我整修了房子,让俺不再担心,解决了我的心头病。”8月26日,说起村里帮助自己修房的事,东阿县大桥镇秦姚村脱贫户孟召桂依然很激动。
今年,东阿县聚焦重点工作任务,强化帮扶政策衔接,激发增收致富内生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坚持目标导向,主动靠上帮扶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雨露计划补助和慈善总会救助金助我走进了大学的校门,我一定努力读书,学成后回报社会。”8月26日,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的孙晟苗(化名)感激地说。
孙晟苗一家是东阿县大桥镇姜庄村的低保户,母亲有二级残疾,父亲有四级残疾,一家人主要依靠低保金及各项补贴、分红等维持生活。今年,孙晟苗考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一家人为学费犯了愁。大桥镇民政所及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获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她申请了东阿县慈善总会一次性救助金3000元和雨露计划补助金3000元,让孙晟苗圆了求学梦。
东阿县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作首要政治任务,推深做实结对帮扶工作。聚焦乡村振兴目标任务,严格落实“双包”责任,建立帮扶工作机制,1096名帮扶干部、505名乡村振兴联络员主动作为、倾情帮扶。每月不定期开展入户走访,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有力保障工作落实。
聚焦动态监测,建立帮扶机制
东阿县开展“条块结合”式的自我检查剖析。以村为单位,组织镇村干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精力,对照村户排查提纲,以“块”开展排查;组织协调民政、残联、人社、教育等职能部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长效机制建立、就业帮扶车间运营等具体内容,以“条”开展专项排查。建立问题描述、整改措施、责任部门、整改时限“四项清单”,一周一调度、一周一研判,对在集中排查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交由镇纪委跟踪督办。今年已进行4次集中排查活动,排查农户6000余户,发现问题84条,已全部完成整改。
同时,东阿县按照“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原则,成立村民巡查小组,建立小组主动发现、村级核实上报、镇级核查审定、县级跟踪监测“四级联动”管理体系,做到致贫返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真正实现变“申请受理”为“主动发现”。
做优产业项目,激发内生动力
“客人想吃新鲜的东阿黄河鲤鱼,我就天天来合作社选鱼,鱼好客人才爱吃。”8月26日,在东阿县城经营一家东阿黄河鲤鱼主题酒店的王德友像往常一样,到位于大桥镇的东阿县绣青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买鱼。
近年来,东阿县构建以牛角店镇黄起元草莓、大桥镇东阿黄河鲤鱼等特色农产品为支撑的乡村产业体系,做大优势主导产业、做精乡村特色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切实加强帮扶资产管理,探索建立健全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统筹协调做好存量资产登记管理工作,做到“三权”分置,确保帮扶项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效益。
帮助脱贫户稳岗就业,关键是要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东阿县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外出务工就业,同时加强跟踪监测,对有困难的群体落实“点对点”输送,促进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建立“三区共建”就业帮扶模式,利用小微产业园、现代农场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稳步抓好就业帮扶,增加困难群众收入的途径。目前,全县已就业脱贫劳动力(边缘易致贫人口)达1362人,高于去年同期水平,通过公益(辅助)岗位实现308名困难劳动力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