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联”字优势 擦亮“创”字品牌
——东昌府区妇联深入探索妇女创业就业新举措
■ 本报记者 贾新伟
“我们以特色化、品牌化、链条化理念,孵化创业就业新业态,不断提升创业就业质量和水平……”
东昌府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慧这番话的背后,是该区各级妇联的种种探索与创新:“半边天”充分依靠组织优势,广泛链接优质资源,搭建起妇女创业创新的“一片天”。
特色化 一镇一品促创业
“在妇联组织的支持下,我们厂由原来的2人小作坊,发展为现在的3家分厂、多个加工点,带动150多名妇女就业。”8月31日,侯营镇晨飞翔服装加工厂的负责人陈琳告诉记者。今年,她刚刚被评为“东昌府区五一劳动先锋”。
侯营镇妇联打造“一刻钟就业圈”,发展起以“小棉袄”服装为主的“庭院经济”,组织更多的农村妇女从事来料加工、手工制作,干活守娃两不误,“美丽庭院”变身“微工厂”。
目前,侯营镇共有服装加工厂110多家,年产量3000余万件,年产值过10亿元,带动就业6100多人,其中,90%以上为妇女,平均日收入达到150元。
一镇一品,因地制宜,融合发展……东昌府区妇联不断扩大“联”的优势,充分结合道口铺非遗特色、堂邑葫芦产业、沙镇蔬菜种植、古楼创客联盟等优势,打造亮点纷呈的女性特色创业之路。
品牌化 创业联盟共发展
漫步于青砖红瓦间,静坐窗前,喝杯咖啡,品一杯茶,伴着鲁迅作品,忘却了时钟的摇摆……
米市街最北头,有一家“四文铜钱”小酒馆。店主苏荣是一位“95后”女大学生创业者,也是“巾帼创客”创业女性联盟的成员。
“巾帼创客”创业女性联盟,由区妇联、古楼街道妇联牵头,米市街18名女性创业者加入。区妇联定期为其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指导、巾帼助创服务活动,同时引导创业者互助互帮、供需匹配、共同发展。
改造后的古城区,新业态门店多,女性创业者多。东昌府区妇联因地制宜,在古城区创新性设立“巾帼创客”创业女性联盟、“巾帼力量”巾帼志愿者联盟、“古城姐妹”妇女微家联盟,广泛凝聚妇女力量,为女性交流合作、协同发展赋能。至今,组织开展电商培训、直播带货等各类活动60余场。
新业态 示范基地聚合力
我的家乡我代言,我的家乡我宣传!
依托道口铺电商传媒基地,区妇联挖掘了一批直播带货的电商女能手,打造“道”系列产品、东昌铜铸、锦绣兴道·吉祥挂件等一批能“出圈”的品牌产品,培育非遗文化制作人、代言人、表演者,吸纳辖区内做打包零工的待就业妇女,组建非遗传承巾帼人才库,扩大妇女共富“同心圆”。
深化巾帼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区妇联加快“妇字号”基地建设步伐,在全区范围内发展了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灵活就业示范站等20余处。
依托基地,区妇联组织开展各类各级培训,孵化巾帼创业带头人、巾帼电商人才、巾帼好品,直接带动妇女就业创业。“畅情教场李”乡村休闲文旅农场、国玺工艺品有限公司、金收育苗科技有限公司、林福合作社等基地,均发挥了较突出的孵化带动作用。
链条化 巾帼人才助振兴
“一开始,就是单一做番茄新品种的选育,在妇联的鼓励帮助下,我们扩大经营范围,走出一条非农作物新品种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和经营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朱姗姗,山东蒙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沙镇一名返乡创业女大学生。她先后引进20多个高产优质番茄新品种,直接带动本地妇女就业1000人次,累计为本地增加社会效益超15亿元。
区妇联积极吸引女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通过联系扶持一批高学历、专业性强、热爱农村、立志报效家乡的女大学生,走出了一条巾帼人才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子。
在扶持女创业者创业过程中,区妇联积极探索“妇联+企业+妇女”的发展模式,注重推动创业女大学生链条化布局,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并带动和帮助附近妇女就近就业、居家就业。
无独有偶。在创建“畅情教场李”乡村休闲文旅农场的过程中,堂邑镇女大学生创业者李倩倩感慨颇多:“区妇联主动靠前,引导我们创新开办了‘山坡羊’共享农场、动漫灯光秀、‘向阳居’民宿等特色经营项目,走出了一条集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乡村研学游等于一体的文旅特色产业发展业态。”
截至目前,该项目吸引当地居民就业100人次,90%为妇女,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就业7人,吸纳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1人,引入文化、农业专家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