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塘治理实 乡村颜值新
——妹冢镇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杨楼村共治理坑塘30余亩,开发淡水养鱼、莲藕种植坑塘面积6亩,预计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9月1日,记者来到莘县妹冢镇杨楼村,之前的“脏水坑”如今已成为“叶绿花红果飘香、鲤跃荷绽人欢畅”的农村最美坑塘样板。
“我们立足‘坑塘经济’,充分挖掘农产品特色,鼓励农民互相激励、共同努力,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妹冢镇有关负责人王改华介绍。
今年以来,妹冢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创新实施“1244”工作法,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个致富项目”乡村产业振兴品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妹冢镇围绕本镇资源禀赋和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以坑塘经济作为产业振兴的突破口,依托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编制了《妹冢镇乡村治理(废旧坑塘整理)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4年)》,明确坑塘拟开发利用途径,为村庄治理坑塘指引方向。该镇将依托规划,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治理及特色产业”工程,重点围绕“一镇四型七区”进行总体布局和谋划,即打造“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示范镇,开发“鱼藕互补、莲藕种植、生态养鱼、休闲渔业”四种类型的旧坑塘治理模式,打造特色渔业产业引领区、要素集聚区、融合发展先导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创业创新孵化区、发展示范核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妹冢风格”的乡村振兴创新模式。
营造乡村振兴“浓氛围”
妹冢镇将产业发展尤其是治理坑塘发展莲藕种植、淡水养鱼纳入奖励范围,最大限度调动村庄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邀请中国渔业协会、省淡水渔业研究院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实际、现场教学,剖析产业振兴成功案例,利用各村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莲藕种植、生态养鱼的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果树种植、订单农业、大田托管等产业模式,依托本地蔬菜瓜果种植和小麦玉米良种基地的优势,推动电子商务等服务产业发展。今年该镇近1/3的坑塘已经整理利用发展特色产业,治理成效明显。
建强乡村振兴“人才库”
妹冢镇坚持以党建引领筑牢组织保障,全面激发机关党员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动力活力,全力建强乡村振兴“人才库”。主动将农村一线作为锻炼干部的最前沿,新进公务员、事业编人员,优先分配到管区历练,让干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打破干部身份、条块、领域等条框限制,畅通干部交流渠道,根据岗位需求精准安排专业干部,着重从文化程度、专业背景、任职经历、相关岗位经历、群众认可度综合评价等安排工作,最大程度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寻找差距,坚定干事决心,创新设置乡村振兴“比武擂台”,灵活开展工作交流会,量化评比,互相促进,压实干事担当。深入实施村党支部书记双向培养工程,优化干部队伍,汇聚人才力量。扎实开展归雁兴农行动,鼓励在外人才、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种养高手和能工巧匠回乡就业创业。
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妹冢镇坚持“分类引导、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灵活发挥致富能人、村集体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四个模式”,推动人财物资源高效整合。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实行社员参与、入股分红,深入挖掘村内闲散宅基、坑塘、围村沟,统一开展垃圾清理、围堰平整和水源疏通,打造经济莲藕种植基地。由村集体出资,村民以空闲宅基地入股,将坑塘治理改造为高标准鱼池、藕池,发展莲藕种植、淡水养鱼,经济效益协议分成,打造“党组织+村民联建共治型”共同体。村党支部号召乡贤人才开展合作共治,由村集体出坑塘,致富能人出资金,依托坑塘整理改造,开展莲藕种植、生态养鱼和休闲垂钓,经济效益由村集体和个人分成。依托“三资”清理的村集体坑塘,发动群众入股参与乡村振兴坑塘产业,种植经济莲藕,经济效益实行村集体群众四六分成。深度盘活长期闲置的村集体坑塘,公开招标租赁发包,由承包群众出资发展坑塘经济,并向村集体交纳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