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揉捏下黄土释百态,翻折间片纸绽芳华,聊城——
九旬老人善舞“指尖芭蕾”
本报讯 (文/图 记者 张承斌) 能扇动翅膀的千纸鹤、一按就能蹦出去的纸青蛙、可以“变形”的纸船、活灵活现的“虎头鞋”……9月4日,记者在北关街公路馨苑小区赵玉兰老人家里,看到了大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折纸作品。
赵玉兰1948年参加工作,1954年入党,1992年离休。“作为一名党员,工作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离休后也要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发挥余热。”虽然已经95岁高龄,但赵玉兰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离休后,赵玉兰没有选择打牌、养花,而是继续坚持学习,开启了人生新的一页。
在老人卧室的几个橱子里,一百多件泥塑作品整齐排列,这些作品造型丰富,有童话故事人物阿凡提、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相声演员侯宝林、喜剧演员卓别林等。这些都是赵玉兰离休后,自己学着制作的。离休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泥塑,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热情,这一捏就是十几年。
“从书刊、电视上看到各种人物和造型后,我就从运河边取一些红胶泥,摸索着去捏,慢慢地越来越熟练。”赵玉兰介绍,泥塑制作要经过摔打、捏型、打磨、染色、上漆等多个环节,需要格外用心。有时候,她为了制作一件小小的兵器,往往要寻找好久才能找到大小、形状和硬度合适的材料。如今,陈列在橱子里的100多件泥塑作品就是赵玉兰老人践行“活到老、学到老”信条的见证。
“传统民间技艺凝结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我们不能轻易丢下,要让孩子们都来学习和继承。”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3年前,赵玉兰开始制作折纸。“我小时候就学过折纸,会60多种,现在又拾起来了,从里面选取了20多种并进行了一定创新。”赵玉兰向记者展示了她最近的折纸作品,这些作品种类丰富,以小动物居多,如小猴子、小兔子、小青蛙、小狗等,造型憨态可掬,让人爱不释手。
“平常在家没事的时候我就折纸,折好后把它们放到一个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装上20多件作品,都不重样,然后送给邻居们。现在,我已经送出去30多份了。”赵玉兰笑着说,这些折纸作品很受大家喜欢,特别是一些老人和孩子,“有愿意学的,我就教给他们。折纸讲究认真仔细,不能有一点误差,否则折出来的作品就不好看,通过学习折纸,孩子们可以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
在房屋一角,摆放着几个鞋盒,里面是老人最近几天刚刚完成的折纸作品。她告诉记者,再做一些就可以送给邻居们了,“这些都已经预定好了,他们都等着呢,我得赶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