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两代守陵人 接力护英魂

——记义务守陵70载的高唐县琉璃寺镇张洪珠、张曰平父子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进入九月份,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年近七旬的张曰平更忙碌了,每天太阳还未升起,他就和老伴开始打扫面积达12.3亩的烈士陵园,迎接前来参观学习的学生和游客。

清扫陵园、擦拭墓碑……同样的事情,从他的父亲张洪珠开始,两代人已经坚持了70年。

铁血战士归来 放弃“铁饭碗”

1939年3月5日,中共鲁西北区委机关随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由冠县、馆陶向泰西大峰山区转移途中,在高唐县琉璃寺镇与日军遭遇。在那场战斗中,48名战士为国捐躯。在位于徐庙村的琉璃寺战斗纪念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史料,真实记录了那场惨烈的战斗。

战斗结束后,48位烈士的遗体被分别葬在许楼、徐庙、琉璃寺、吴营、大吕庄、大桑庄等处。1946年6月23日,这些烈士的遗骸被迁葬至位于徐庙村的烈士陵园。

1947年,张洪珠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里,他作战勇敢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复员后,国家把他安排到济南柴油机厂上班。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疏于管理,村里的牲畜常常来陵园吃草并踩踏坟头,每到雨天,陵园里还常常出现积水。张洪珠回家探亲时路过陵园,看到里面荒草丛生,心中十分难过,于是下定决心要辞去工作回家守陵。

“尽管家人不同意,厂里领导也劝父亲回去上班,但他都拒绝了。”张曰平说。

烈士就是亲人 甘做守陵人

辞去工作的张洪珠每天吃完饭后,就拿着马扎和镰刀、木棍去烈士墓前,清理杂草、驱赶小猪小羊,累了就在坟头前坐下,跟烈士们唠唠嗑。

有一次,一只小羊跑到坟头上吃草,张洪珠驱赶时,把小羊的腿打伤了。“张洪珠,你为什么不让我的羊吃草,这是你家的墓地吗?”小羊的主人愤怒地找到张洪珠质问。张洪珠说:“这烈士陵园就是我家的墓地,这些烈士就是我的亲人,谁也不能打扰他们。”双方还因此产生了矛盾。

在很长的时间里,陵园内仅有一间小屋,张洪珠住在这里日夜守护。1990年12月,政府修建了陵园大门、院墙、值班室等,张洪珠的看护条件有了改善。

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时光就在陵墓前斑驳的树影中淌过。这一守,就是一生。

在张洪珠看来,每一次致敬英烈,都是对初心的叩问,也是对精神的唤醒。

2012年3月,80岁的张洪珠身体不行了,临终前,他把儿子张曰平叫到跟前说:“曰平,我不行了,你要接好我的班,看好陵园守好墓。”张曰平哽咽着连声说好。

2012年秋,在省委、市委的支持和烈士亲属的关心下,陵园重建,并于2013年10月正式建成。虽然张洪珠没有等到这一天,但他的事迹却被大家所传颂。

传承红色基因 英雄永铭记

“48位烈士中,只有两人有名有姓,其他46位都是无名烈士。那么多烈士为国捐躯了,不能没有人守护。”张曰平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和妻子住进了陵园,沿着父亲没有走完的路继续前行。

每天天一亮,张曰平就开始打扫面积达12.3亩的陵园,擦拭墓碑,每天至少打扫两次纪念馆展厅,从不间断;每天晚上休息前,他都要围着整个陵园检查一遍,确保陵园安全;有参观者来访时,张曰平就担任义务讲解员,如数家珍地讲述烈士的英勇事迹……

“我跟学生们讲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给他们讲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他们讲农民脱贫后的幸福生活……我要把烈士的英雄事迹和父亲守护烈士的精神传承下去,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烈士精神激发力量。”缅怀,为铭记,更为传承。张曰平一直勉励来参观的同学们继承先烈遗志,勤学习、强本领,长大后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在张曰平的屋里,“两代人不忘初心义薄云天,六十载崇敬英雄品高日月”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这也是社会各界对他们父子默默为烈士守陵最好的赞誉。

“我会继续守护这些烈士,以后我走了,还有我的儿子。”张曰平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烈士的故事,传承英雄的精神。

“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带着我在陵园里守陵,爷爷去世了,父亲又接着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我们家对烈士的感情。我愿意和爷爷、父亲一样守护在这里。”在张曰平的儿子张德旺眼中,他的爷爷和父亲,守护的不仅仅是这座烈士陵园,更是不能忘却的英烈故事和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寒来暑往,张洪珠、张曰平父子俩70年的接力守护,锻造的是忠贞与赤诚,彰显的是责任与担当。社会各界在深深缅怀烈士英雄事迹的同时,也对父子两代人的无私坚守深感敬佩。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

2023-09-11 ——记义务守陵70载的高唐县琉璃寺镇张洪珠、张曰平父子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8521.html 1 两代守陵人 接力护英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