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科优势 建设特色高中
——茌平一中特色多样发展的办学实践
■ 赵艳君 曹学义 王彦新
茌平一中1950年建校,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员工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创造了辉煌的教育成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曾荣获“山东省科教兴鲁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省级规范化学校”等荣誉称号。
两年前,山东省印发《关于实施强科培优行动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把特色学科培育作为特色高中建设的主抓手,促进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意见》的发布,为普通高中打破“千校一面”瓶颈、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2022年9月13日,茌平一中乔迁新校区。新校区由信发集团出资5亿元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占地176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参照知名学府风格,高标准设计、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施工,是一所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古今文化融合的高级中学。站在新起点上,茌平一中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以“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敢于胜利”的“六连冠”精神和“为学生奉献、为事业拼搏”的新一中精神,打造全省先进的知名高中。
此后,茌平一中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解读政策,立足校情、师情和学情,根据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申报物理、化学学科基地,抢抓特色多样发展机遇,推进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茌平一中党总支书记、校长刘远奎表示,该校将把握学科基地建设的难得机遇,整合学校优质资源,努力把物理、化学学科打造成为我市一流学科,并积极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聊城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周密组织
努力打造一流学科团队
近年来,茌平一中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各项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已有多所“双一流”大学在学校建立优秀生源基地,奠定了良好的特色学科发展基础,尤其是化学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研发、科研成果培育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区域性标杆学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茌平一中化学组共20位教师,均是年富力强、富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8位高级教师、12位中级及以下教师,均获得过市级或区级荣誉称号。团队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探索建立了科学合理、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致力于高中化学教学和教科研工作,推进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研不教则空,教不研则浅。学科团队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发展指导、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等,开展教科研工作,坚持用科研的手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探索出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新路径。
化学优质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2017年山东新高考启动,茌平一中学生“6选3”选化学占比达82%,远远高于全省49.4%选化学占比,且几年来均保持在60%以上。学子培优质量亮点纷呈,2017届有5位同学获化学奥赛省级奖项,2022年化学竞赛区域赛中的6个名额全部被茌平一中学子纳入囊中。
同时,该校组建了以校长为负责人、副校长和学科组长为副主任的物理学科基地,聘请资深学科专家为顾问,聘请市区级物理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专家组,在他们的指导下,组织全校物理骨干教师力量,共同推进基地建设,保证学科基地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物理学科基地遵循服务教学、通力合作、教研引领、自主创新的原则,从有利于物理教学、提高全校物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出发,将学科基地打造成为物理高考研究中心、学生学习的资源中心。教学研究保持“221板块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贯彻新课改精神,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特别是高考复习的研究,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切实转变教与学方式,提高学科教学质量。重视理论学习,加强教研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物理教研组在基地建设工作中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开展以合作学习为特色的教学实验,在实践中勇于创造和探索经验。
制定规划
引领优势学科纵深发展
物理、化学科目在上级部门领导、专家指导下,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研方式,破解教学难题,凝练办学特色,引领学科纵深发展。未来3年,化学学科有6个发展目标:
一是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教学环境。
二是构建“科学、实用、丰富、有特色”的多维化学课程资源体系,实施化学校本课程。
三是围绕化学重难点与核心内容,开展化学课堂内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化学与健康”“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等为主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创新,构建课堂学习与课外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思维模式。
四是搭建新型学习和体验平台,依托区域环境资源,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形成实践“新课堂”。
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科学的发展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特优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六是拓展“教学研究共同体”建设的覆盖范围,积极带动和引领区域薄弱学校高中化学学科发展,变“一个团队的行走”为“一个区域的成长”。
同样,物理学科建设发展也出台了3年规划方案——
完善特色学科课程,丰富社团选择。在特色学科课程中,设置《高中物理数学方法》等4门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社会学习素养、实践创新素养。
落实教研活动,贯彻“221板块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物理组成员积极落实教学研究思想,并依托具体教学情境,不断实现对学生物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学校“221板块教学模式”。
完善特色学科课程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完善各种评价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每年至少两次把优秀教师、专家“引进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培训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高科学知识、技能、素养。
示范带动。作为市级物理学科基地,积极承担学科教研、各级学科展示课等活动。向优秀学校学习经验,向优秀教师专家学习教学理念、思想,同时与帮扶兄弟学校交流经验。
与高校共建、协同合作发展。进一步加强与齐鲁师范学院在师资培养、教育改革、高校中学教育衔接、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