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长”垄上行 七天解纠纷
博平镇106亩“争议农田”迎丰收
本报讯 (郝凯) 9月5日,走进茌平区博平镇陈付村一处农田,只见一株株玉米长势良好,即将迎来丰收。可就在两个多月前,这106亩“争议农田”还因为债务纠纷影响,导致丰收的麦子收不了,秋种的玉米播不下,差点“撂了荒”。茌平区博平司法所所长、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三长”联动,走进田间地头,仅用7天,就化解了这起复杂的债务纠纷,抢收了小麦,播种了玉米,才有了今日的丰收景象。
事情要从麦收时节说起,陈付村一起多边债务纠纷引发对债务人106亩丰收麦田处置权的争议,两方债权人争执不下,又恰逢债务人外出不在本地,让这起纠纷变得更为复杂。当时正值小麦抢收关键时期,一旦耽误收割,小麦就会烂在地里。获悉这起纠纷后,6月16日,博平镇迅速展开“三长”联动调解,博平司法所所长、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很快到达现场,暂时安抚住了两方债权人的情绪,并迅速展开调查。“当时就想着一个‘快’字,要为老百姓减少损失。在调查清楚事实前,当务之急是尽快对麦子进行抢收,核准数量、金额。”博平司法所所长谢会明表示。
当时正值“三夏”农忙时节,收了麦子还要播种玉米。为尽快平息争议,争取就地化解矛盾可能是最优解。“三长”分头行动,一边远程联系债务人了解情况,一边向债权人询问纠纷的来龙去脉,调查取证。6月18日,在博平镇“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三长”调解室,镇党委副书记袁丁组织司法所所长谢会明、派出所所长刘士文、法庭庭长李本山,成功调处这起债务纠纷,并以这106亩农田未来的经营权和收益权折抵债务人未还完的债务。6月22日,106亩“争议农田”在派出所工作人员的见证下种上了玉米。前后仅用了七天,这起复杂的纠纷便宣告解决。
出现纠纷,及时调处。既要快速有效解决问题,又要让矛盾双方心服口服,这不但考验着基层治理者为群众办事的工作态度,也检验着基层工作机制的有效性。对此,博平镇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三长”联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采用矛盾纠纷现场联动调处的方式,将调解工作力量由后端转移至前端,把以往单兵作战的职能部门进行整合,打通部门壁垒,构建联合联动办公、联合联动办事、联合联动接访、联合联动调处的调解模式,实现矛盾纠纷调解抓早抓小,弥补传统调解机制的缺漏。同时,在调解过程中对调解的公平性、公正性、专业性进行科学保障,有利于错综复杂的纠纷理顺理透,及早化解。
自今年5月,博平镇正式推行“三长”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机制以来,“三长”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成功化解率100%,及时把纠纷化解在“诉前”“激化前”。
短评
面对面 再靠前
■郝凯
农民靠土地谋生实属不易,所以涉农纠纷不仅要“止于未诉”,更要“化于未发”。要建设一条适合当地民风民情的解纷“通途”,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农村邻里关系,关键还是要“抓前端、治未病”。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干部发挥“前哨”作用,与群众面对面,再靠前,提高每一起涉农纠纷化解的精度、速度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