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创见美好 智造未来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中医药与聊城

东阿阿胶城

成无己纪念馆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这样明确指出。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在9月14日即将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第二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上,聊城展区精心设计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板块,在这个国际化的平台上展示聊城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承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医学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近年来,聊城市聚力建设国际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打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整体战,充分发挥东阿阿胶品牌化、集聚化优势,统筹推进,传承国粹,守正创新,拓展内涵,带动冠县灵芝、临清桑黄等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打响“聊城新三宝”品牌,全力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聊城样本”。

一条文脉

千年中医药文化浸润一座城

“门口挂有红色棉帘,室内炉火熊熊,红烛闪耀。三张八仙桌相连,红毡铺衬,椅搭案围,均由红缎缝制,伙计掌柜穿梭其间……”这是历史上聊城北关街怀德堂药铺年终“算大账”的场面,也是聊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一个经典瞬间。

中医药文化,是聊城传统文化中一条重要的文脉。中医药文化包括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形神兼顾、阴阳平衡等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聊城中医药文化的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早在商代,人们已能诊断多种疾病,并以艾灸、针刺、草药和按摩进行治疗,中药汤液鼻祖伊尹是那个时期代表人物。南北朝时名医李修主编《诸药方》百余卷,北魏名医王显为孝文帝侍御师,唐代聊城境内就建立中医药机构,“国医亚圣”成无己是第一位全面注解《伤寒论》的医学家。

明代,聊城境内卫生行政机构开始建立,地方名医甚多,东阿人吴南阳著有《脉经龟图论》《南阳活人书》;清代,载于志乘的聊城名医不下70余人;到了近现代,聊城的医学大家更是不胜枚举。

聊城中医药文化,不仅体现在名医上,还体现在烙着聊城“地域符号”的药材上。阿胶、灵芝、桑黄都是聊城出产的道地药材,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对此都有记载,其中对阿胶的描述是“滋补上品、补血圣药,久服轻身益气”,对桑黄的描述是“属上经,性微寒,无毒,久服轻身,不老延年”,并对6种灵芝的功效进行了分类记载。

历经千年,古老的中医药在新时代迸发出了更加蓬勃的活力。阿胶及“阿胶+”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务部中华老字号守正创新十大典型案例;冠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灵芝产销集散地,年产销灵芝10000余吨,灵芝孢子9000余吨,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临清市已成为全国最为集中的桑产品加工基地,荣获“中国桑黄之都”“中国桑黄种植示范县”称号,“临清桑叶茶”“临清桑黄”成为闻名遐迩的特色品牌。

中医药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近年来,聊城市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把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工作重点,一代代奋斗者接力深入挖掘阿胶、灵芝、桑黄的文化内涵和药用价值,形成以“新三宝”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传承产业和大健康产业,为实现全民健康贡献着“聊城担当”!

两张名片

讲好新时代聊城中医药故事

6月10日,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会议在东阿举办。这次会议上,召开了中华老字号“掌门人”圆桌论坛,举行了“山高水长·问道东方”东阿阿胶2023合作伙伴大会,与众多行业同仁并肩而行、共担使命,携手推动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繁荣发展。

东阿阿胶,是聊城中医药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近年来,我市把活化阿胶国药瑰宝价值放在突出位置,以阿胶文化引领全市“寿人济世”的中医药文化体系建设。搭建全国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发展论坛,系统梳理和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组建中医药文化研究团队,搜集整理阿胶古代经典和民间验方3200余个,组织编写《阿胶历史文化通典》。

3月17日,中国国医节。当日上午,一个硕大的铜葫芦雕塑在茌平区洪官屯镇成无己纪念馆正式亮相,寓意“悬壶济世”,以纪念“国医亚圣”成无己为我国医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成无己纪念馆,是全省首家以古代名医命名的中医药博物馆,被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命名为“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我市坚持用好“东阿阿胶”“国医亚圣成无己”两张文化名片,深入挖掘成无己学术思想,彰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成无己,一个具有哲学意境的名字,熠熠生辉却又充满血泪。九百多年前,他出生在聊摄(现在茌平区洪官屯镇成庄村),因为一部书稿奠定了其在医学史上的至尊地位,又因为医术高明被掳到北国,客死异乡。成无己精于医理,擅长临床,为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伤寒药方论》一卷。

成无己是古代第一位注解《伤寒论》的伤寒学专家,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医学大师。经过这些年深入地挖掘和梳理,成无己中医药文化和学术得到众多国内学术权威人士的认可和支持,“成无己”已经成为代表聊城中医药的一个重要标签。

这是讲好聊城中医药故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资源,建设中医药科普宣传以及线上数字化博物馆,办好阿胶冬至滋补节、冠县灵芝节、临清桑黄产业大会,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成立“健康有约”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健康义诊等,发起“炼行计划”阿井水万里行传递活动,创造多元沉浸式体验空间,扩大了“聊城新三宝”品牌影响力。

两条腿走路

走好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之路

7月4日上午,推进东阿县争创全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专题会议召开,专题研究部署东阿县争创全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工作

聊城市委、市政府秉持“弘扬中医药文化、塑造民族品牌”的理念,抢抓中医药发展政策机遇,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服务能力、人才培育、文化传承、融合发展,制定《关于推进东阿县争创全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的实施方案》,举全市之力把东阿县打造为医、康、养、产、学、研为一体的特色中医药文化展示体验区,塑造齐鲁中医药文化名片。

传承与创新,我市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全力促进中医药产业建设,以产业发展做活中医药传承创新。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中药材道地化、良种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余亩,中药材品种40余种,阿胶、灵芝、瓜蒌等中药材入选山东省道地药材、山东省中药材“鲁十味”名录。

科技创新,是激活中医药时代活力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企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设“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医类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9项,参与质量标准研究60项,研发出阿胶粉、阿胶速溶粉、阿胶奶茶等22款新品,推动阿胶产品走进年轻消费群体。

我市还积极融入国家大健康发展战略,构建中医药康养特色旅游模式,致力于康养体验、文旅融合、产业带动,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引领者”。东阿县立足阿胶特色产业和东阿阿胶品牌优势,构建全产业链中医药文化旅游模式,将上游毛驴养殖、中游阿胶产品研发生产、下游中医药健康体验有机串联,形成了以东阿阿胶城4A景区、阿胶世界智能制造、阿胶博物馆、国家黑毛驴种质繁育中心为主题的“中医药+旅游”体验模式,东阿阿胶体验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东阿阿胶城入选首批全省老字号集聚区。今年1至6月份,东阿县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分别突破122万人次、6.1亿元。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聊城市将继续聚力聚焦建设国际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乘着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让聊城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2023-09-1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8675.html 1 中医药与聊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