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历久弥新 创意落地生根
——“我要上展会”系列报道之聊城文创产品
■ 本报记者 赵琦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聊城展区推出的精美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9月16日,记者采访了聊城古楼新中式华服馆相关负责人和茌平非遗锔瓷技艺传承人,了解文创产品独具匠心的设计。
新中式服装
将文化穿在身上的流动艺术品
新中式服装是对中式服装的改良与创新,代表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书的潮流风格,提炼了“中国风”的关键性元素。
“两河明珠”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被聊城古楼新中式华服馆的设计人员绣在了衣衫上。“这件中山装是今年专门为参加文旅博览会设计的文创服饰。衣襟分别由两条明线缝制,黄色代表黄河,青碧色代表运河,两个衣襟交叠代表两条大河在聊城交汇;袖子上是一个抽象设计的‘聊’字图案,寓意聊城的开放包容。”聊城古楼新中式华服馆经理杜倩说,“我们想通过‘两河之约’的文化品牌结合新中式服装的设计,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两河文化’。”
聊城古楼新中式华服馆是一家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原创品牌服装店。设计团队在每次设计之前,都要细致制定主题,实地参观文化景区、博物馆,不断补充文化知识,汲取设计灵感,并通过钻研服饰历史、布料、染织资料等专业书籍,不断提升设计水平。
该华服馆在本届文旅博览会中的展品有纯手工制作的鲁绣旗袍、中山装和盘扣。“我们将中华元素作为基础和延伸的对象,加上聊城特色,制作出一件件艺术品。”杜倩说,“通过本次展会,我结识了很多喜欢新中式服装的年轻人,他们对这款‘两河之约’新中式文创服装表现出浓厚兴趣。”
锔瓷葫芦
修复古旧气韵 再添雅致之美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正是传统老手艺——锔瓷。锔瓷是指用金刚石钻头在破碎的瓷器上打孔,然后在孔洞上铆接金属材料制成的锔钉,修复破碎瓷器。
本届文旅博览会,茌平区锔瓷技艺传承人张保洋带来了文创产品镶银锔瓷葫芦。“将传统锔瓷工艺应用到聊城本地葫芦上,既展现了葫芦的文化性,又突出了实用价值。”张保洋说,“在选料上十分严谨考究,这款镶银锔瓷葫芦是利用五个葫芦的部分结构组合而成。壶胆和部分沿口采用了镶银工艺,为了让作品更加美观,壶纽用了红玛瑙。镶银葫芦茶具内胆接触液体的部分为纯银材料,使用银胆茶具泡茶,可以使水质变软变薄,古人谓之‘若绢水’,意为水质的柔薄爽滑犹如丝绢。”
如今,传统锔瓷修复技艺已经不只是走街串巷、锔补瓦盆面缸的老手艺。张保洋以金、银、铜等为基础材料,修复破损紫砂壶、瓷器、玉器、木器等,同时结合实际破碎情况进行艺术设计,恢复实用价值的同时,提升整体视觉效果。
除了镶银葫芦茶具、酒具等锔瓷文创产品,张保洋还通过其他修复方式将茶壶修复成具有雅致之美的艺术品。“这款紫砂壶原本碎成了八块,我采用金缮修复方法,利用大漆工艺将其粘连在一块,外面重新涂纯金粉。最后呈现的效果很自然、美观。”张保洋介绍。
文化+时尚,生成“美丽经济”;传统+设计,赋能文创潮牌。印有临清狮猫图案的精美茶具、寓意凤城的柳编凤凰以及光岳楼图案的麦秆画……各类创意设计、文创产业亮相本届文旅博览会,让国内外游客看到了聊城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