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西嫁接工”天南海北挣大钱
■ 本报记者 岳耀军
左手持黄瓜苗、右手用刀片将其斜切分离,再用嫁接针从南瓜苗茎顶部侧扎一个孔,随即将黄瓜苗插入南瓜苗茎上,眨眼间,一棵苗便嫁接完成。9月21日,在莘县禾佳种苗基地,嫁接工刘玉霞、田金萍正在娴熟地嫁接黄瓜苗。“我们不仅在本地接活,还到全国各地去嫁接,一年能挣10多万元。”刘玉霞高兴地说。
像刘玉霞、田金萍这样的嫁接工,莘县有1万余人,他们凭借良好的技术和口碑,闯出一片天地,不仅挣了钱,还打响了莘县“鲁西嫁接工”品牌。
技术傍身走四方
“广东的嫁接订单上周刚忙完,又要去云南嫁接黄瓜,飞机票已经订好了。”莘县张鲁镇的黄国芬最近格外忙碌。南方一些育苗企业陆续发来用工邀请,对她来说,休息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黄国芬8年前开始接触种苗嫁接。起初,她仅在本地嫁接种苗,嫁接不规范,手法较单一。2020年,莘县组织开展大棚育苗种植技术培训,她报名参加,短期内便学到了瓜菜类的插接、贴接、劈接、靠接等嫁接专业技能。
技术傍身,黄国芬外出嫁接打工也有了底气。随着莘县嫁接工的声名远扬,看到商机的黄国芬成立了聚贤嫁接队。“嫁接队人员从最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上千人。”黄国芬说,她们忙完本地嫁接工作,就开始往外走,这些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诸如聚贤嫁接队这样的种苗嫁接劳务队伍,莘县有很多支,成员大多为农村妇女。凭借过硬的嫁接技术、良好的信誉和超高的嫁接成活率,莘县嫁接特色劳务输出到广东、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黑龙江等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种苗企业管吃管住,来回报销车费,我们外出打工比较省心,只要肯下功夫,不愁挣大钱。”田金萍介绍,嫁接速度快慢决定了收入高低,“一个熟练工一天能嫁接五六千株种苗,快的可以达到七千株,每株工钱0.05—0.11元,除去空闲日,一个月挣一万元不成问题。”
打造“人才就业名片”
莘县是“中国蔬菜第一县”,全县常年瓜菜复种面积100万亩,拥有日光温室大棚30万座、大中小拱棚20万亩,累计培育200余家育苗企业,种苗年育苗量达18亿株。
随着种苗产业链的延伸,莘县瓜菜嫁接技术应运而生,许多菜农练就了嫁接的好手艺,还通过传帮带,带动周边镇街妇女加入嫁接队伍。
为了让全县瓜菜嫁接队伍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莘县人社局因势利导,大力培育种苗嫁接劳务市场,全力打造“鲁西嫁接工”特色劳务品牌。
“我们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就业’培训新模式,开展大棚育苗种植技术培训,提升嫁接工专业技能。”莘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郭计峰说,莘县人社局持续开展送技下乡活动,先后在7个镇村开设乡村技能培训中心,通过培训,实现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目前,全县年稳定劳务输出1万余人,带动每名农村嫁接工年创收6万—10万元。莘县成功创建省级“鲁西嫁接工”特色劳务品牌,打造极具莘县特色的“人才就业名片”。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育,燕店镇努力提供技术培训、职业指导、市场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当前全镇嫁接工已发展到千余人,这些技能型人才正是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莘县燕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祖国说。
过上幸福红火好日子
“嫁接工一年四季有活干,尤其过年前后市场订单较多,为了赶工,我曾连续三年在外地过春节。”莘县十八里铺镇居民刘玉霞说,自从加入嫁接队,她收入不菲,“家里不仅买了新车,还在县城购买了楼房。”
靠着一把嫁接针、一双巧手,一个个嫁接工过上了幸福红火的好日子。“出去不光挣了钱,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刘玉霞自豪地说,她们天南海北外出打工,途中或工作闲余时还能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将照片、视频发在朋友圈,引得很多人羡慕。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句句满意的话语,从嫁接工的身上,让人切身感受到,在莘县,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了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了安居乐业的家园,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市人社局的指导下,我们联合农业、乡村振兴等多个部门及种苗企业、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多种渠道,全面打响技术过硬、服务专业、有口皆碑的‘鲁西嫁接工’金字招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郭计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