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特殊的合影
■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这张合影非常有意义,我会好好珍藏,争取让更多人看到它,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让孔繁森精神发扬光大。”10月7日,李福芹老人端详着手中的合影说道。
这张合影还要从9月27日说起。那日上午,水城小雨淅沥。从茌平老家一早赶来的李福芹老人走进聊城六中——他要实现一个自己多年来的心愿:和学校的繁森树合影。
李福芹是茌平区杨官屯乡李显明村人,今年72岁,是一名普通农民。
李福芹与孔繁森有着特殊的渊源。1975年,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带领“三夏”工作队来到李显明村开展工作,支援当地夏收、夏种、夏管工作,并与村干部、社员一起上工、收工。那时候,一没空调,二没电扇。李福芹家的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树龄已100多年,纵使天气再炎热,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总能提供一片荫凉,树下就成了孔繁森和村民们坐着聊天的地方。
“每当坐在树下,孔繁森同志就会笑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大树底下好乘凉’,他还经常抚摸着老槐树说,‘谢谢你了,老槐树伙计’。就在这棵老槐树下,他还帮我家剁过喂猪的地瓜秧子。”李福芹回忆说。2021年9月8日,村里为这棵老槐树举行了“繁森槐”挂牌仪式,这棵曾经见证了孔繁森和乡亲们一次次谈笑风生场景的老槐树,自此有了新的象征意义和使命。
现在的聊城六中所在地,是孔繁森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原聊城高级技工学校),他曾在校门口栽下了10棵白杨树。半个世纪过去,曾经弱小的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学校为其命名为“繁森树”。
“我年轻时当新闻通讯员,1977年,我去聊城投稿,又遇到了孔繁森同志。他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向我了解村子近两年的变化,最后盛情挽留我吃午饭,我说家里还有事得赶回去,他说那也不能饿着肚子,就拿出2元钱让我买点吃的。”李福芹说,当时的2元钱相当于近1个月的工分。他拿着那2元钱,感觉沉甸甸的,心里格外温暖。这么多年,他一直将这件事铭记于心。和孔繁森接触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他被孔繁森的为民情怀深深打动,20多年来,他一直尽自己所能宣传孔繁森精神。
此次来到聊城六中,李福芹随身携带着一张照片,照片中间是那棵茂盛的“繁森槐”,李显明村的干部和村民在“繁森槐”下回忆孔繁森当年来村工作的场景。“不管是杨树还是槐树,都和孔繁森同志有着密切关系,我想带着这张照片来学校和‘繁森树’合个影,这是一种特殊的‘团圆’,也是对孔繁森同志一种特殊的纪念方式。”李福芹说。
随后,在聊城六中党委书记、校长任磊,党委委员、副校长王琳以及校长助理石敬东等学校领导的陪同下,李福芹手持“繁森槐”照片和“繁森树”合影留念。
合影时,学校的几名少先队员恰巧从“繁森树”旁边经过,并主动向李福芹问好。“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繁森树’的故事吗?你们知道什么是孔繁森精神吗?”“爷爷,我们知道,我来讲给您听……”听着孩子们熟练的回答和认真的神情,李福芹欣慰地笑了:“好,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用实际行动践行孔繁森精神,做国家的栋梁之材。”此时,一阵凉爽的秋风拂过傲然挺立的“繁森树”,刹那间,树叶婆娑,宛若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