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之城的“英雄梦”
——聊城2023年征兵工作综述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本报通讯员 陈正海
雄鹰选择蓝天,骏马选择草原。
刚刚过去的九月份,我市下半年入伍新兵怀揣梦想,意气风发地奔赴军营,踏上强军兴军新征程。
聊城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红色热土。记者10月7日在市征兵办公室了解到,今年征兵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兵役机关以兵员质量为核心,严把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学历审核和役前教育等各个程序关口,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年征兵任务,其中大学生征集比例达87%,大学毕业生征集比例为69%。
科学筹划,军地形成合力
1月18日举行的2023年聊城市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今年的征兵工作提出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兵役机关要把握任务特点、理清思路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在提高政治站位、严格标准要求、强化组织领导等方面下功夫,持续巩固提升兵员质量,圆满完成年度征兵任务。
征兵工作开展以来,市征兵办公室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公安局等职能部门先后多次深入基层检查督导征兵工作,深入了解各地宣传发动、适龄青年报名登记、初检初审情况。市政府、军分区批准印发相关文件,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征兵办公室集中办公等事项。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持续加大征兵工作投入,严格执行体检政考相关规定。
为加强新时代征兵工作全程管控和精确评估,促进全市征兵工作良性可持续发展,市征兵办公室制定《聊城市征兵工作量化考评暂行办法》,构建以征集报名、征集选拔、征集质量、征集秩序、征集监督、征集服务、征集创新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征兵工作中宣传发动、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审批定兵、退兵办理、服务保障、创新实践、廉洁征兵等重点工作,实施过程管理、动态监控、量化评估,实现征兵工作绩效考评由单项评价向全面评估转变,由定性为主向定性与定量结合转变,由侧重结果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转变,引导和激励各级扎实有效开展征兵工作,调动各级各部门做好征兵工作的积极性。
广泛宣传,激发参军热情
“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光荣义务”“参军报国,无上光荣”……今年以来,聊城大街小巷,一条条宣传横幅格外醒目。
手机短信、网络访谈、公益广告……我市通过多种宣传途径、运用各种宣传手段,突出宣传兵役法律法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以及征兵各项优惠政策等,努力营造爱国奉献、依法履行兵役义务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良好风尚。
今年以来,各级兵役机关把征兵宣传作为做好征兵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方式与新兴手段相结合、面上宣传与精准动员相结合,会同宣传部门持续掀起报名参军热潮。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力量的联动作用,结合开展“上门送喜报”、军烈属扶贫帮困、国防教育宣传月等活动,大力营造“当兵光荣”“军属光荣”浓厚氛围。
我市依托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征兵宣传进校园活动,将宣传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通过班级微信群推送征兵政策,高校主阵地作用发挥明显。除此之外,我市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区楼宇电子显示屏和宣传展板,刊载征兵宣传视频、标语;在主城区主要商业街区发布征兵宣传公益广告,征兵宣传的影响力、辐射力进一步提升。
役前教育,输送优质兵员
8月30日,茌平区人武部邀请经历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王德胜,为即将步入军营的新兵讲述其当年在战场上的英勇斗争事迹。
十几名“准新兵”坐姿端正,凝视前方,青涩的面孔隐约透露着军人的刚毅。王德胜老人动情讲述了他参加淮海战役的亲身经历和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生动的描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人们又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
英模典型激励,让“准新兵”们的意志更加坚定。茌平区邀请一等功臣李玉,老山英雄袁学武、王宗伟,优秀退役军人崔梅等登台授课;冠县邀请在西藏服役的现役军人索延客现身说法;阳谷县邀请军休所特等伤残军人徐华利讲解个人事迹;高唐县邀请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徐希芳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战斗故事,教育激励预定新兵传承红色基因、树立崇高追求、争当时代先锋。
今年以来,我市着眼强化预定新兵国防观念,实现组织入伍、思想入伍同时同步,军分区指导各县(市、区)人武部丰富役前教育内容、形式,巩固扎根部队奉献军营思想根基。组织新兵参加“全民国防教育月”启动仪式、新兵欢送仪式、到驻地军营和红色场馆参观等,组织进藏新兵到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参观,感悟前辈精神,立志扎根高原。下半年参加役前教育的预定新兵全部参加山东省“国防有我”知识竞赛,印发知识竞赛题库,每周组织2次答题,晒出个人成绩,有效激发学习热情。
聊城大地,涌动着参军热潮。一大批怀着报国理想的热血青年跨入人民军队的行列,汇入祖国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