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奏响高质量发展的“田园交响曲”
——高唐县农业农村局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马永伟
“大豆不仅可以生产豆油、豆粕、豆渣等物料,还可以制作优质蛋白。各类加工所产生的废料中还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及营养成分,可以加工成各种有机肥。”10月11日,在位于高唐县的山东国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庆奎告诉记者,一粒粒普通的豆子被“吃干榨净”,不仅实现物尽其用,还让高唐农业发展的成果远销世界各地。
近年来,在高唐县农业农村局的持续推动下,该县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链拉伸拉长,已发展为县域拉动内需增长的重要主体。今年6月,该局荣获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示范单位”。
走进高唐县农业农村局,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的牌子悬挂在办公大楼最显眼的位置。“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群众需要,服务团队都能第一时间出现在大家的身边。”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高级农艺师杜立芝说,如今,工作室打造的县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1000余名“土秀才”“田专家”助推全县社会化服务的良性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本土实用人才支撑。
在杜立芝的引领带动下,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始终把“三农”事业作为“国之大者”,倾心传播党的声音、全力提升农技服务效能。2022年,该县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新建高标准农田13.4万亩,累计建成79.3万亩,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依托山东种业集团、鲁望集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企业高校院所,完善“保、育、测、繁、推、管”种业发展链条,建成2.4万亩优质麦育种繁育基地,有力保障了农民的“粮袋子”。
为了推动土地集约化,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采取“由村党组织牵头、党员干部带头,农民群众把不愿种、种不好、没有能力经营的土地流转出来,推动农村零散土地由小变大、成方成片”的措施,实施全托管或半托管,将农村土地纳入社会化服务体系。2020年以来,全县整合流转土地3.4万亩,培育种粮大户40家。截至2022年底,全县存量合作社达18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52家、市级示范社37家;创建示范家庭农场138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73家。
高唐县农业农村局还引进中化集团、鲁望集团、山东种业集团等大型企业,引入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提高托管服务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50余家,具备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的农机服务组织78个,设立企业服务站点6个,服务领域覆盖全县农业主导产业。
“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锦鲤之都”……这些是高唐农业的金字招牌。近年来,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围绕农业农村工作,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县城西部黄河故道区域,发展纯作花生5万亩,玉米花生间作1.2万亩,红薯、西瓜、山药高产栽培3.5万亩,清平林场林下中草药种植4000余亩,既实现农产品充足供给,又助农民亩均增收500元以上。利用“中国锦鲤第一县”的品牌优势,做大做强锦鲤特色养殖。全县规模以上锦鲤养殖企业47家,养殖面积达8000余亩。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培育鲁发信德、和兴面粉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粮油和食品加工产业领航型企业,打造小麦全产业链,97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1亿元。
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吕兴忠表示:“我们将践行市委‘三提三敢’工作要求,坚持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把握区域品牌建设规模化要求,重点培育优质小麦、高油酸花生、锦鲤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格局,着力走出一条精细化、高效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