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棋”向未来
——聊城队员积极备战第四届亚残运会
■ 本报记者 朱玉东
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即将在杭州举行,8月20日—10月16日,参加此次运动会国际象棋比赛的15名中国运动员集中在我市集训。10月14日,记者走进古城区国家残疾人国际象棋队集训室,对队员们备战亚洲残运会的情况进行了采访。
“我们按照亚洲残疾人运动会新的比赛规则,组织队员们进行模拟比赛,时间在2个半小时左右。”在集训室,聊城市国际象棋协会秘书长、国家残疾人国际象棋队教练王杰向记者介绍。
记者看到,十几名国际象棋残障队员正在认真对弈,屋内静悄悄的。北面墙上的“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国家国际象棋集训队——我们是一家人”条幅十分显眼,墙上张贴了最近几次内部比赛的成绩单和队员集训的图片。东面墙上悬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刻提醒着队员们,这支国家队将首次代表中国参加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国际象棋项目比赛,责任重大。
这支队伍有15名队员,其中山东籍队员有9名,其他6人分别来自陕西、广东、江西、宁夏、江苏和浙江。他们从8月20日开始封闭集训,10月16日出发赶往杭州,入住亚运村,10月23日参加比赛。
据了解,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国际象棋项目共设24枚金牌,其中个人有3个组别:肢体组、视力1组、视力2组,每个组又细分为男子组、女子组,共6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参加快棋赛和慢棋赛,还有团体比赛,共24个比赛项目。这次国家残疾人国际象棋队共报名参加了其中18个项目的比赛。
这支15人的队伍中,有5名队员来自聊城。王杰介绍,聊城市能有5名队员进入国际象棋国家队,这与国际象棋在聊城的普及工作分不开。据了解,国际象棋在聊城普及率比较高,不仅市国际象棋协会开展常年培训,国际象棋还走进了学校,不少中小学都开设了国际象棋课程。市国际象棋协会经常组织、承办全国全省的大型比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众多喜欢国际象棋的青少年打造了平台。现在,聊城市能常年坚持参加国际象棋培训的有5000多人,棋协大师和棋协候补大师有200多人,这在全国并不多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和土壤,聊城国际象棋人才辈出。今年8月2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2023年U15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国际象棋项目比赛中,聊城13岁女孩姜天瑜5战全胜,荣获女子组冠军。
袁守波是队伍中的一名聊城队员。他接触国际象棋是在2017年,当时他的儿子学习国际象棋,原本喜欢中国象棋的袁守波逐渐对国际象棋产生了兴趣,现在他已经取得棋协大师称号。
中国残疾人国际象棋项目起步晚,王杰一直想在聊城残疾人中推广国际象棋,让更多残疾人能够通过学习国际象棋获得自信和快乐。当他得知袁守波在聊城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工作后,两个人一拍即合,从学校的残障学生中发现、培养国际象棋人才。王杰还托人从马来西亚买来了10套视障人士专用的国际象棋(盲人象棋),捐赠给了聊城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经过不懈努力,一批残障人士成为国际象棋棋手。5名聊城籍国家队队员中的王鸣、付新雨,就是袁守波教出来的学生。
残障人士张悦原来经常参加中国象棋比赛,国家国际象棋随队教练张志恒觉得她棋艺不错,便引导她学习国际象棋。从对国际象棋一窍不通,到熟悉,再到痴迷,张悦的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凭借优异成绩进入了国家队。
张志恒介绍,视障人士学习国际象棋比较慢,首先要熟记棋盘,用手感知黑白格和棋盘的整体布局,然后再牢记每个棋子的位置、行棋规则等。视障人士专用的国际象棋,与常规棋盘不同,黑格凸出来,白格凹下去,黑白格中间有孔,棋子底部有细圆柱插在圆孔里,增加了棋子的稳定性。为了培养后备人才,现在聊城市国际象棋协会一直有老师在聊城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上课,让越来越多的残障学生喜欢上了国际象棋。近期,聊城国际象棋协会正准备举办国际象棋残疾人公益培训班,相信会培养出更多的国际象棋选手。
王杰表示,经过50多天的集训,国家残疾人国际象棋队队员的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对于即将到来的亚洲残疾人运动会比赛很有信心,更希望聊城选手能够在赛场上发挥出训练水平,取得好的成绩,向金牌发起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