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广“陆基圆池”养殖模式,打造“美丽渔场”,我市——
探索内陆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本报讯 (记者 夏旭光) “我们积极整合坑塘资源,发展集旅游、观光、垂钓、餐饮于一体的农业休闲水产养殖项目。项目投资139.5万元,在22亩旧坑塘的基础上进行清淤防渗处理,安装了护栏、修建了环池塘观光便道。坑塘将用来养殖草鱼、花鲢、鲤鱼、黑鱼等市场畅销淡水鱼,年可出鱼10万尾,年销售收入70余万元。”10月23日,临清市新华路街道西胡村党支部书记丁刚向记者介绍。2022年,西胡村依据村情,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与特色产业发展,对村内废弃垃圾坑塘进行了高标准改造。经过整治,该村变废为宝,打造了胡里庄乡村旅游项目。把原来的坑塘分为水产养殖区与水上乐园,通过养殖高价值观赏鱼类锦鲤,扩大村集体收益,同时发展旅游经济,成为我市探索内陆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有益尝试。
聊城市作为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渔业养殖资源较为匮乏。为有效破解内陆渔业产业发展“瓶颈”,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聊城立足实际,以推动实现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推广“陆基圆池”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乡村坑塘渔业、创新开展“美丽渔场”创建。
我市充分发挥“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占地少、生态环保、产量高的优势,重点推进以茌平信发、山东泰丰为重点的养殖单位发展“陆基圆池”养殖。1—9月份,共建成水产养殖“陆基圆池”543个、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槽23条,提升渔业产量2000吨以上,逐步实现利用“小空间”发展渔业“大产业”的目标。
我市紧紧抓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废旧坑塘变身美丽鱼塘,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并重、乡村治理与富民增收融合的新路子,并通过举办坑塘渔业现场观摩、推广“453全链条”运管模式,加快推进乡村坑塘标准化改造项目。争取将临清市、莘县、阳谷县和高唐县纳入省级发展乡村坑塘渔业试点县,每县奖补资金360万元,数量位居全省首位。1—9月份,完成乡村坑塘标准化改造2950亩,占总任务的98%,提升渔业产量1700余吨。
按照“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原则,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渔场”创建,建成水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三池两坝”工程4处,提升养殖单位基础设施和健康养殖水平。1—9月份,全市新建“美丽渔场”7家,15家水产养殖单位被授予“美丽渔场”称号,渔场环境、投入品使用、绿色养殖水平明显提升。
为提高特色渔业养殖效能,我市制定国家首个高唐锦鲤和东阿黄河鲤鱼苗种繁育、养殖技术规范,建成全国最大的锦鲤养殖基地和江北最大的加州鲈鱼养殖基地。1—9月份,新建加州鲈鱼特色渔业养殖基地2处,东阿黄河鲤鱼、高唐锦鲤、茌平加州鲈鱼三大特色渔业产值达到9.6亿元,同比增长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