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美丽城背后的“环卫橙”
——写在山东省第29届环卫工人节到来之际
■ 岳耀军
他们用忙碌的脚步,唤醒沉睡的城市;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擦亮城市的颜容。冬冒严寒,夏顶酷暑。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环卫精神,他们就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
今年10月26日,是山东省第29届环卫工人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向坚守在岗位上的环卫工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为他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点赞!
一
凌晨4点,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环卫工人朱秀华已穿上橙色工作服,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到岗后,她和同事首先进行路面普扫工作,即把所分管的路面垃圾清扫一遍。清扫路面后,他们再着手清理绿化带内的垃圾、瞬间垃圾等,确保城市道路干净整洁。
寒来暑往,风里雨里,朱秀华在这条路上已奔走了23个春秋。从最初的一把扫帚、一辆脚蹬三轮车,到如今的电动三轮车、高压冲洗车等,工作设备不断迭代升级,朱秀华见证了聊城环卫事业的长足发展。
“现在,环卫工人骑上了电动三轮车,既方便又省力,洗扫车、高压冲洗车等设备应有尽有,城市每个角落都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朱秀华直言,每当人们夸赞聊城卫生环境好的时候,她内心都无比自豪。
一把扫帚扫遍大街小巷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各种环卫机械化作业车辆成为道路保洁的“主角”,目前,聊城城区主干道已实现100%机械化保洁。环卫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清扫保洁的工作效率。
随着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聊城城区环卫作业模式不断优化升级:城区主次干道保洁按照“夜间洗街净土、白天洒水降尘”以及“到边到沿、不留死角”的要求,开展道路扬尘管控,探索建立了“多车联合”“人机结合”等作业模式,采用“六车联合”“八车联合”机械化作业,确保了城区内主次干道、人行道路“见本色”,达到“以克论净”标准。
二
公厕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洁度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市将“厕所革命”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持续推进公厕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心服务“四精”标准,公厕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补量提质,一座座充满时代特色的公共厕所出现在水城的各个角落。这些新建或改造升级后的公厕设置有无障碍通道、第三卫生间、儿童洗手台、儿童坐便器、折叠式婴儿护理台、折叠式儿童座椅等设施,有些沿街公厕还加装了含有聊城文化元素的装饰屏风。
外观大气、美观,内部干净、清新,这些既有颜值,设施又完善的公厕,让“方便”更方便,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公厕的变化,离不开保洁员的坚守和付出。今年46岁的支会丽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环卫事业,她干过路面保洁员、公厕保洁员,目前负责公厕管理巡查工作。
“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要认真负责,严格按照作业标准完成保洁工作。”支会丽说,每天从早到晚,她都会骑着电动自行车到辖区来回巡查几次,每到一个公厕,都会里里外外仔细检查一遍,发现哪里有问题,立即整改。
“虽然每天忙忙碌碌,并且整日与公厕打交道,但能给广大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如厕环境,吃点苦受点累也是值得的。”支会丽说。
三
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这可能是以往垃圾转运站留给人们的印象。如今,聊城城区垃圾转运站里的恶臭早已不复存在。经过环卫人员的每天清洗,垃圾转运站不再污染周边环境,告别了“脏乱差”,展现出新面貌。
郭保新是聊城城区二干路青年渠垃圾中转站的一名环卫工,每天与垃圾为伴。“为了减少臭味,避免臭味扰民,我每天都及时打扫卫生,尽快处理垃圾车掉落的生活垃圾。”郭保新说,夏天天气炎热,湿垃圾较多,每当清运车送来垃圾时,他就用水枪冲洗门口的区域,喷洒灭蝇剂、除臭剂,减少垃圾带来的影响。
“夏天是一年中最热、最难熬的时候。不过干哪一行都不容易,这点辛苦不算什么,我干环卫工作已经20多年了,早就习惯了这难闻的味道。”郭保新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朱秀华、支会丽和郭保新三人,只是不同环卫岗位上的优秀代表。在全市环卫战线上,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的环卫工人,正是这些环卫工人的默默付出和奉献,我们生活的城市才会如此亮丽。
10月26日是属于环卫工人的节日,让我们再次向守护城市美丽的“环卫橙”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