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山海向未来
——我市扩大有效需求系列报道之三
■ 本报记者 岳耀军
聊城海关日前公布了我市前三季度的进出口数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市进出口总值406.3亿元,其中,出口236.6亿元,进口169.7亿元,进口增速列全省首位。
稳外贸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全球经贸环境,我市承压奋进,精准发力,铆足干劲推动外贸促稳提质。
10月23日,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正全速运转,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劲十足。作为钢板产业龙头企业,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在巩固国内市场优势地位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今年1—8月,我们公司出口创汇同比增长106%,在南美、中东两大市场都有亮眼表现。”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营销部外贸负责人许庆东说,针对外部市场需求疲软、汇率波动等诸多不利因素,公司主动出击,稳住老客户、拓展新市场,出口实现逆势增长。
“今年6月份,我们完成了向蒙古国出口8.9吨冷冻饺子的订单,客户对产品非常满意,现在我们正准备原料,为后续订单做准备。”聊城希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负责人陶业滨的话语中透露着对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信心。
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体会议将“把握供需关系变化,在扩大有效需求上聚力突破。”作为推动强市建设攻坚克难、行稳致远的九个聚力突破之一,彰显出我市牢牢把握扩大有效需求着力点,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决心和信心。
为提高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助力外贸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我市印发了《聊城市2023年境外市场开拓计划》,开辟企业出境手续办理绿色通道。落实通关、减免税、RCEP等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负增效。对出口企业进行外贸政策、业务方面的培训,组织131家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29个,新增订单787个,成交额56.9亿元。
对聊城而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谋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下好改革开放“先手棋”,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在交流互信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朋友圈”。
8月12日至21日,市政府组织12家企业的负责人先后出访阿联酋、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3个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交流与市场考察活动。政府搭台,企业抱团“出海”,“聊城制造”闪耀中东、东非市场。
9月13日,2023山东(聊城)国际经贸合作发展大会在我市召开,会议同期举办了山东(聊城)国际贸易洽谈合作展,参展企业进行一对一对接洽谈,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一次次握手寒暄、一场场交流碰撞中,聊城的外贸“朋友圈”越来越大,企业的“出海”之路越来越宽广。
山东恒德塑胶有限公司是阳谷县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管材制造企业。今年8月份,该企业完成了对非洲市场的首份订单。“目前,我们又收到了3个国家的订单,货值大约3000万元。”山东恒德塑胶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生鲁说。
作为新兴业态,跨境电商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我市高效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跨境电商+海外展示中心+公共海外仓”出口体系持续完善;鲁西国际陆港货运量持续位居全省首位;设立吉布提跨境电商营销中心,对47家聊城企业产品进行展示,以“前展后仓”新模式布局东非市场,推动外贸企业加速“出海”。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跨越山海的相见,是一场互相需要、互利共赢的紧密相“链”。当前,我市正围绕抢订单、拓市场、优服务等方面综合发力,持续做实基础、做强优势、做大市场,在量稳质升中淬炼更强韧性,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