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誉很多,情怀更多”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快言快语,尽显精明干练之气,这是孙晓辉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采访孙晓辉并不容易。10月26日上午11时,上班后一直在忙碌的孙晓辉终于有时间停下来,跟记者简单说上几句话。“已经审理了3起案件,让人欣慰的是,这3起案件都调解成功了。”孙晓辉拿起杯子喝了几口水,又有些歉意地对记者说,“非常不好意思,下一起案件的当事人已经来了,我得抓紧跟他们见个面。”
这样的工作状态,对于孙晓辉来说已经是常态。自2006年进入莘县人民法院工作以来,17年的时间里,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到审判员,再到朝城人民法庭副庭长、一级法官,看似身板柔弱的孙晓辉成了头顶法徽、手擎天平、肩扛道义的“铁娘子”。
“我不让她拿钱,就该不让她看孩子。”当天,孙晓辉调解一起变更抚养权案件时,男方张某振振有词。张某与前妻刘某离婚多年,这两年,刘某连见孩子一面都成了奢望。
“你选择不让前妻支付抚养费是你的权利,但你不能剥夺她的探视权,你还有为她看望孩子提供方便的义务呢。”孙晓辉对张某说,“如果你依然阻挠前妻探望孩子,按照法律规定是可以变更抚养权的。”一番话说得张某不再言语。之后,孙晓辉又推心置腹地对张某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换做是你,几年不让你见孩子,心里啥滋味?”最终,张某签下调解协议书,并表示会积极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
“我两年没见孩子了,谢谢你了孙法官。”离开法庭时,刘某流着泪向孙晓辉表示感谢。孙晓辉拉着她的手说:“别害怕,要是还不能看孩子再来找我,这事我还管。”
孙晓辉用责任与担当诠释着“人民法官”这一称呼的深厚内涵,并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和严谨,在群众中赢得了口碑。
“我是黄土地走出来的孩子,我深深知道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淳朴善良的品格。民事案件不能一判了之,要切实关注案件背后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找准症结、摸清根源。”孙晓辉说,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既要坚守公平正义、刚正不阿,也要耐心细致、亲切温和。
70多岁的赵大娘因为一点边角地的归属将同村一村民告上了法庭。面对孙晓辉,赵大娘既不同意调解,也不认可判决结果。从事实到证据,再到法条,无论孙晓辉怎么解释,赵大娘只是坚持说一句话“看我老了,你欺负我”。孙晓辉委屈得几乎要掉下眼泪,但她依然和颜悦色地说:“大娘,您的年纪和我母亲差不多,将心比心,我能干出那样的事吗?”最终,还是家人将其劝回了家。
过了几天,孙晓辉准备下班回家时,在门口又遇到了正往里面张望的赵大娘,便赶紧下了车。孙晓辉原本以为赵大娘是再次来“要个说法”,谁知老人拿着几穗玉米硬往她手里塞。“孩子,那天我糊涂了,说话不好听,你可别生我的气呀。这是今年的新玉米,你拿回家尝尝。”
孙晓辉感动得一度要落泪:“大娘,东西我不能收,这事您也别往心里去,您的理解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今年,孙晓辉已经审理了200多起案件,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我们法庭人少,辐射面积达8个乡镇40万人口,大家的工作压力不小。”朝城人民法庭庭长孔德冉说,“也正是有了像孙晓辉这样的骨干力量带头冲锋,我们才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因表现优秀,孙晓辉先后被评为“莘县最美基层党员”“莘县最美巾帼奋斗者”“莘县平安建设先进个人”“聊城市优秀法官”“聊城市最美公务员”。2022年,她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对于孙晓辉来说,荣誉很多,情怀更多。
2021年6月,莘县人民法院决定设立法官工作室,孙晓辉主动请缨、勇挑重担。在别人看来,工作室以个人名字命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对孙晓辉来说却是沉甸甸的责任。
“是压力也是动力”。从刚成立时一天四五起案件,到如今一天10余起案件,小小的工作室里总是满满的当事人。经过她和助理不厌其烦地释法、析理、明情,一个又一个真相浮出水面,一个又一个争议实现了精妙的平衡,一起又一起纠纷以调解的方式画上句号。两年的时间,她带领团队累计审结案件1900余件,成为全院一线办案法官人均办案量最多的法官。2023年1月,孙晓辉法官工作室被共青团聊城市委评为“青年文明号”。
“虽然工作很忙很累,但每每想到这些纠纷在我手里得到化解,当事人的权益得到了维护,我就特别安心。”孙晓辉这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