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借“光”走上致富路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刘殿宏 胡广昆
“目前,我们村集体收入为15万元,大部分来自村里的光伏项目。今年1月通过‘省级美丽乡村’申报,争取到国家财政资金200万元。我们将对现有项目进行调整,确保群众收入稳定,日子越过越好。”10月27日,谈起下一步的打算,东昌府区梁水镇叶屯村网格党支部书记马力表示。
叶屯村目前属于梁水镇梁浅新村,1400多亩土地大部分实现流转。其中,800多亩建起了光伏项目,400多亩建成了葫芦产业园,徒骇河岸边100亩是林带。
马力介绍,葫芦产业园建于2015年,所用土地属于一般农田,土地流转费根据小麦价格动态调整。村民除领取土地“租金”外,还可以就近打工。光伏项目2020年开建,2022年正式发电,每天发电30万千瓦时,直接通过国家电网进行销售。光伏板下可以种小麦、大豆、药材等,除草、施肥、打药、收割等都是附近村民完成。“除了确权的土地外,这两个项目还流转了一部分集体土地,村里因此分别有3万元和12万元的集体收入。”马力说。
2007年,马力开始担任叶屯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多年来村里没有集体收入的现状,为了让土地增产、村民增收,他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抓起,修路、打井,后引入土地增减挂项目,再到发展葫芦和光伏产业。如今,叶屯村为村民承担起水费、卫生费、人工费、作物保险等费用,该村70岁以上老人逢年过节都会收到村集体赠送的棉衣、粮油等,60岁以上老党员“七一”时还能收到100元“红包”。
长期在葫芦产业园、光伏区上班的叶孟德今年60岁,他和65岁的叶孟理、58岁的马贵山是同事。“我们每天都在这里打工,少的时候有十多个人,多的时候上百人,工资按时发放。”“村里的风气很好,去年李长福遇车祸,双胯粉碎性骨折,村里组织捐款3万多元,马书记个人捐了1000元。”聊起村里的事情,三人打开了话匣子。
该村村民刘士波是低保户,全家人都是残疾人,去年又发生家庭变故。马力积极对接上级相关部门,今年为刘士波家庭争取到救助金2万余元,并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目前,该村已跟一家国企达成初步意向,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对葫芦产业园项目进行转型、升级,准备将其改造成智能化高标准农田,在播种、收割、管理等全流程试点实现全自动化。
“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已经到位,项目计划明年3月完工。下水道埋设后,村内路面将由5米拓宽到12米,并划分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片荒重新利用建成小公园,绿化、路灯将整体升级,方便村民休闲、娱乐。”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马力还就“整治围村河污染”“马颊河两侧占地”“县乡道更换绿化树”“退休村干部待遇”“社区医院建设”等提出多项建议。“反映这些民情民意,就是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好些,心里更踏实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