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寻迹英雄故里 共赏千年古韵

——走进临清市魏湾镇李圈村

中共清平县委旧址

李圈村红色教育基地内景

抗日战争历史展馆

聊城市“两河古镇村 廊道新体验”大型融媒采访活动走进李圈村

■ 文 本报记者 赵琦 图 本报记者 商景豪

沿着聊城兴魏路一路疾驰,穿过古运河的一角,临清市魏湾镇李圈村就变得豁然开朗。旧址、古道……这些经过数百个四季流转的文化遗迹与人文气息,勾画出这座村子的多彩脉络。李圈村,一座三面环水的古村,从出现在地图上的那一刻起,这里涌动着的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便化为一本诗集,让读过它、懂得它的人流连忘返。

古村是记录历史、蕴藏生机的宝藏之地,也是能留住岁月、延续文脉的神奇之地。近年来,临清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开展文旅兴市暨古城保护改造三年攻坚行动,李圈村顺势而为,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独特路径,修复中共清平县委旧址、打造省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讲好文旅融合发展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不久前启动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聊城市“两河古镇村 廊道新体验”大型融媒采访活动将李圈村作为第一站,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故事,探寻这座古镇村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并助力“六个新聊城”建设、不断推进“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建设的文化密码。

文化展示新窗口

交织千年运河与现代人文的美丽画卷

赏不尽的古韵,道不完的古村。大河流淌过的地方,总是会孕育出一些繁盛市镇、热闹村落。

作为黄河、大运河唯一实质性交汇的城市,聊城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在建设文化体验廊道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千年古县临清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世代枕水而居的临清人在大运河中对望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奔涌而来的“水文化”融入每个临清人的灵魂。依傍着大运河,魏湾镇着力挖掘两河文旅资源,因地制宜描绘全域旅游新图景,书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走进李圈村,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皆是古村的血与肉,在世代人的守护中,支撑起一座古村的历史架构。“魏湾镇西部以古运河为纽带,以中华海棠园为中心,打造绿色生态长廊;东部以临清市贡砖文化产业园为中心,打造运河文化风景区;中部以李圈村中共清平县委旧址为中心,彰显红色文化底蕴,做强做优红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条贯穿东西的精品全域旅游路线。”10月31日,魏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庞书明介绍。近年来,李圈村抢抓战略机遇,践行文化“两创”,立足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坚持用文化铸魂、用旅游搭台,对文旅发展进行总体规划部署,着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如果说古运河流淌着的是过去时的动人传奇,那么运河岸边人们讲述的则是现在进行时的奋斗故事。李圈村依托现有古村形态,着眼于利用空闲节点,深入挖掘鲁西北民居风貌变迁史,展现各个历史时期农村居民的建筑特色。“我们以鲁西北传统民居为根,多层次展现历史变革、运河文化、民俗文化对村落变迁的影响,真正让美丽古村体现历史的厚重感。按照鲁西北生态田园风貌区建设要求,整治改造屋顶、立面及院落,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村庄风貌。”李圈村党支部书记李文朋介绍,该村修缮原有老旧建筑屋顶,红色教育基地范围内屋顶统一更换青瓦。对闲置空宅、邻里空间、古树古井进行优化布局,突出打造原生态风貌,建设景观小品,让村庄留住乡愁。

红色旅游新机遇

唤醒居民与旅行者的古村记忆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从烽火岁月中走来的李圈村,诞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李圈村是革命烈士李恩荣的老家,1932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李恩荣组织建立了清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李圈党支部,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就在李恩荣烈士后人王桂芝的家中,古朴的围栏、硕果累累的枣树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已近90岁高龄的王桂芝向大家讲述了李恩荣烈士的故事。

身处旧社会的李恩荣14岁就结婚了。婚后,李恩荣的母亲让他退学,他以绝食等方式反抗,最终得以继续读书。重返校园的李恩荣开始在学校里发动党员,并于1932年春建立了清平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自己任党支部书记。因为革命需要,1932年,李恩荣在自己家里以水井为掩护开挖了一条地道,这条地道长约千米,全部由人工挖掘。

90多年之后,临清市及魏湾镇相继投资400万余元,以李恩荣烈士故居为原型,还原了清平县委成立时的原貌,精心打造了中共清平县委旧址、红色教育大讲堂、红色文化一条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展馆等场馆,开展了“现场教学+素质拓展+云游党史”红色研学活动,成为备受游客欢迎的红色旅游“打卡地”。现在,“清平星火”红色教育基地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我们还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革命先辈们开展生产、生活的老物件陈列在这里,让参观者了解革命先辈的艰苦生活。”李文朋介绍,同时,该基地挖掘特色,开设地道逃生、匍匐前进、平衡桥木、阵地对攻等体验项目,让游客穿军装、吃地锅、睡土炕……利用红色载体,讲述红色故事。

李圈村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如今,近千名村民的生活和游客的旅行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而自然的状态,他们亲身见证着这座古村的深刻变化。

站在李圈村这片红色沃土上,透过历史的烟尘,仿佛能追寻到先辈的生活轨迹和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永垂不朽,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乡村振兴新引擎

解锁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的“流量密码”

李圈村是一座由红色基因造就的美丽古村,“红色”是它的底色。1932年,李恩荣在这里建立了清平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如今的李圈村,借助中共清平县委旧址转型为特色鲜明的新兴旅游目的地与党性教育基地。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李圈村以红色教育基地为主线,以古运河文化为特色,打造集红色教育、运河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商业街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及特色活动,以点带面,推动李圈村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不断“出圈”。

沿着李圈村主干道由东向西走,党史壁画、古朴建筑……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李圈村结合老一辈清平县共产党员的红色革命故事,从红色党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入手,在村内绘制了红色文化墙,让单调的墙面变得生动活泼。同时,对古村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村容村貌大幅提升。2020年3月,李圈村成立红荷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以本村村民为主。合作社以旅游服务为发展方向,利用李圈村的地理优势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建成革命老区民俗文化村的同时,带领村民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子。

在时代中发展,沐浴时代的荣光。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山东省理论宣讲基地、山东省森林村居、聊城市革命老区村、聊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聊城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聊城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村……古村李圈已实现华丽蝶变,必将成为创新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体验廊道一体化建设的新窗口,为进一步擦亮“两河明珠”城市品牌注入新活力。

今天,我们在古镇村中穿行,也是在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代中行进。有些记忆已经远去,有些故事又被无限续写。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总要来一次古村李圈,再看一看运河边上的红色沃土,听一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

2023-11-02 ——走进临清市魏湾镇李圈村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0844.html 1 寻迹英雄故里 共赏千年古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