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群众满意的“最大公约数”
——高唐县构建“联调连心”多元解纷新格局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杨洋
“随着全市首个人民调解协会——高唐县调解员协会以及全省首个调解员协会党支部——高唐县调解员协会党支部的成立,我们已经建立起公安、法律援助、行政复议、信访、诉讼与调解之间的对接联调机制,并通过‘一支部两阵地’强化党组织核心引领,构建起‘联调连心’多元解纷新格局。”11月3日,高唐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建国说。
目前,高唐县已经初步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综治工作网络,使警调、援调、复调、访调、诉调对接既能各自发挥作用,又能形成调解工作的强大合力,让“枫桥经验”有了新的生动实践。
前不久,高唐县人民法院道交法庭送达传票时遇到了一个“神秘”被告。
这是一件普通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马某无牌无证驾驶电动四轮车违反交通信号灯规定通行,与原告杨某驾驶的小型普通客车相撞,造成杨某车辆受损严重。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马某承担事故全部责任。可受理该案两个多月了,马某就像个“神秘人”一样,电话打不通,传票寄不到,甚至法官每次到他家都是大门紧闭。
对此,法庭庭长没有简单地选择缺庭审理,而是提请发起联动调解。
调解员对基层情况十分熟悉,很快就找到了马某,并了解到具体情况。原来,马某因家庭困难,无力承担赔偿款,只好躲了起来。
随后,调解员带着法律援助律师来到村里,几次三番,终于解开了马某心中的疙瘩。另一边,法庭庭长与杨某沟通后,杨某对马某的处境深表同情,并主动把赔偿数额从12000元降到了1000元。
马某和杨某的案子顺利执结,这仅是高唐县联调联动、多元解纷的一个缩影。高唐县通过巩固警调对接、推进援调对接、强化复调对接、做实访调对接、深化诉调对接、壮大社会调解力量,不断建立完善“调解+”对接机制,抓源头预防治未病,抓联动调解治已病,打通了矛盾纠纷调解服务“最后一公里”。
让身陷矛盾纠纷的群众有地能去、有法可依、有人能解。秉承这种工作理念,高唐县打造县镇村三级矛盾调解阵地,推行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零距离服务的“110”工作模式,统筹全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资源和力量,最大限度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早在2019年,高唐县就在12个镇(街)调解中心设立了“党建室”,定期开展工作交流,总结工作进度,分析研判案件,用“支部建在连上”的方法引领部门高效联动、人员充分整合。2022年8月,在县党代表联络中心的指导下,高唐县成立“司法服务党代表工作室”,不仅工作团队涵盖了政法各部门所有“两代表一委员”,而且对于跨部门复杂案件,可交党代表联络中心召集相关部门会商办理,构建起强有力的阵地保障平台。
“我们的一站式矛调中心,不仅是纠纷有序分流的‘分诊平台’,也是矛盾快速化解的‘门诊大厅’。”高唐县综治中心主任张颖杰介绍。该中心除围绕纠纷化解整合相关职能外,更是依托“雪亮工程”等系统对全县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研判、分流指派、跟踪督办。
高唐县被欠薪的农民工、昌乐县的“包工头”、高青县的发包公司,历时俩月,辗转三地,调解员们最终为农民工讨回了工资。“调解工作,目的全在一个‘解’字。”高唐县调解员协会会长张洪礼说,“多跑腿多走访,才能查明事实真相,才能找到多方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发挥调解在解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高唐县突出延伸服务,把调解工作做到劳资、拆迁和农村“三资”清理一线,化解多起纠纷。今年以来,高唐县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64次,调解矛盾纠纷1963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