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响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高唐县总工会“两建一帮”工作法初探
■ 朱海波 孙连芝
基层工会直接联系服务职工群众,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但基层工会组建难、服务阵地匮乏、工会干部履职能力不强等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基层工会作用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高唐县总工会转变以往督促指导基层建会建家的工作方式,采取“双沟通”模式建会、“融合式”服务建家、“普遍式”帮扶的工作方式,推进基层工会广覆盖,力促基层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
“双沟通”模式让基层工会“建起来”
工会是什么样的组织?加入工会有什么好处?这些问题曾让一些基层企业经理、职工不清楚、不明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会工作。为破解认识误区,高唐县总工会坚持“密切与职工联系、主动与企业沟通”的原则,从“坐堂问诊”转变为“上门巡诊”,采取职工沟通会、企业沟通会“双沟通”的模式,推动基层工会组建。
职工沟通会即县、镇(街)两级工会干部主动深入企业、社区工地、商场等职工密集区域,主动推介工会,发放“入会十大好处”宣传彩页,吸引零散就业人员、农民工、小微企业职工加入工会组织。企业沟通会即主动上门,采用面对面形式向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行政部门人员,宣传工会职责作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答疑解惑,开展企业沟通会,促进企业主动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在与企业沟通前,我们会先做足功课,充分了解企业背景,分析企业经营需求,确保在沟通时和企业家在同一波段。”11月8日,高唐县人和街道工会服务站工作人员王芹表示。
推行“双沟通”模式以来,高唐县累计召开职工沟通会110场次,发放宣传材料10000多份,3000多名职工现场入会;召开110多场次企业沟通会,涉及企业200多家,推动180多家企业建立工会组织。
“融合式”服务让基层工会“转起来”
高唐县总工会坚持“工会工作触角向最基层延伸”的工作理念,按照“广建会与全覆盖共推、实名制与普惠化共进、一站式与大服务共融”的工作思路,推进“会、站、家”一体化建设向社区、基层工会延伸。
经过探索,高唐县总工会转变以往单独“建家”的思路,依托镇(街)、企业、村级(社区)党政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联合建家”,共建立工会服务站105个,高标准职工活动室、职工书屋38个,较好地承担了广大职工群众就业创业、服务维权工作。
高唐县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服务阵地”的目标,通过分级建设、分类实施、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在县级车站、医院、广场、工地、环卫工休息站点等人员流动场所和农民工密集场所建立“户外劳动者驿站”37个,建立“妈妈小屋”56个,初步实现了全县“路边建家”,让更多的户外劳动者方便找到“家”。
“普遍式”帮扶让基层工会“活起来”
基层工会建立后,运行情况、制度建设等,县、镇(街)两级工会往往掌握不清,高唐县总工会派出领导干部带队,抓基础、理思路、促规范,让这一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深入企业一线,现场了解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和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摸清了基层工会组织存在的真实状况;对工会档案资料、年度计划、活动方案以及职工反映的情况普遍查看一遍,准确掌握基层工会工作中存在的“瓶颈”;与开发区、镇(街)工会干部、企业工会干部三级齐抓共管,对照查出问题共同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着力解决基层工会在班子建设、人员配备、制度建设、经费保障、活动场所等方面的难点问题。通过县—镇(街)—企业共同努力,全县610家基层工会组织中,达到“六有”基层工会的有509家,占比83.4%。每年指导基层开展法律宣传、文体竞赛等各类活动均在300多场次。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眼睛向下,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才能激发基层工会的活力。”高唐县总工会主席刘吉星说。近年来,高唐县着眼夯实基层工会组织基础,持续加强“小三级”组织体系建设,新建基层工会325个,发展会员25000多人,累计建设户外劳动者驿站37个、基层工会服务站105个、工会法律援助机构13个、高标准职工活动室和职工书屋38个,把工会组织真正建设成为广大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