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报纸读了30余载
■ 本报记者 张承斌
11月10日早晨,在市城区昌润路与振兴路路口附近的红盾小区,老党员王洪清吃过早饭后,和往常一样,准时走进书房开始读党报。
王洪清出生于1941年,今年已82岁,党龄61年。“以前在单位上班,单位订着《聊城日报》,我每天都要看,退休后,没有报纸看总感觉空落落的,我就自己订了一份。”老人笑称,他与《聊城日报》结缘已经有30余年,是不折不扣的老读者。
“咱们的报纸办得很好,既有时政要闻、大政方针,也有政策解读、民生新闻,信息很全面,内容很好看。”王洪清整理着报纸,对记者说道。
让人钦佩的是,老人并没有把读报当成一种简单的消遣,而是将其当作学习提升的有效途径。他每天都认真做标注、记笔记,如今,仅读报笔记就已经做了6本。翻开读报笔记,书写工整、内容翔实;打开一摞摞剪报,上面到处都是老人用红笔标注的痕迹;谈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老人都熟记于心。
老人不仅喜欢看,也喜欢分享。从2017年开始,他坚持在小区办“黑板报”,用毛笔将党的方针政策写在红纸上,再张贴到小区的宣传栏上,让党的好声音传到小区每个角落。
在王洪清看来,党报不仅要学,更要去用。“在生活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违背社会公德、妨碍公共秩序、不符合党和国家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做。同时,以身作则,乐于助人,积极传播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城市和谐美丽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洪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生活中,遇到不平事,他总是挺身而出,进行制止或劝导,遇到有需要帮助的人,也总是出手相助。时间长了,很多人都知道身边有个“爱管闲事儿的老王”。
最近几年,王洪清写了不少感谢信:在医院看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服务,他出院后就给医院写一封感谢信;疫情期间,他和老伴外出买菜不便,超市工作人员不顾天气严寒和疫情风险,定时送来蔬菜,深受感动的他给超市写一封感谢信;去银行网点办业务,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他同样要写感谢信……在他看来,一封小小的感谢信,却能起到大作用。“对于单位来说,是一种信任和荣誉;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褒奖和鼓励;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影响和引导。”王洪清说,这是他多年来学习党报受到的启发,也是他坚持写感谢信的初衷。
“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不管是党员还是群众,都要认真学习党报党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书写‘六个新聊城’的时代华章!”王洪清语调铿锵,声如洪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