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日报 多年情缘

■ 江保玉

虽说现在是新媒体时代,但纸质媒体的权威与厚重还是不可替代。一份报纸的墨香,温暖了多少人的情怀!我与《聊城日报》的不解之缘,请容我慢慢道来。

最早接触《聊城日报》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但高中有一段时间迷上了收集报头,我收集的第一个报头就是《聊城日报》的报头。仔细地剪下一张张报头,认真地夹在一个大厚本子里,足足收集了好几本,但遗憾的是,高考结束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大学毕业工作之后,《聊城日报》是每年一定要订阅的报纸。在电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作为一名乡村语文教师,《聊城日报》是难得的精神食粮,里面的精彩文章常常成为我给学生上课的鲜活教材,因此我也成了《聊城日报》的忠实读者。

2010年9月,我选调入城来到翰林中学,在任课之余负责校报《翰林园》的编辑工作。为了提升广大师生的写作能力,学校积极与聊城日报社合作,邀请资深编辑为师生讲课,培养了好几批品学兼优的小记者。老师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小记者们也屡有佳作见诸报端,这期间我也发表了多篇文章。

《莘县时讯》的创办为我提供了更多深入接触《聊城日报》的机会。2013年6月,莘县决定创办《莘县时讯》,我有幸参与其中。最初我们几位从不同单位抽调的同事并没有外宣任务,但随着工作的进展,手头的新闻素材逐渐增多,县委宣传部鼓励我们积极向《聊城日报》等上级媒体投稿。这期间,包括头版在内,《聊城日报》多个版面都刊登过我的新闻作品,我也被评为该报优秀通讯员。通过《聊城日报》这个平台,我有幸认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水到渠成的友谊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

如今,我在莘县党性教育服务中心分管宣传工作。借助《聊城日报》等媒体平台推介莘县深厚的红色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乐于奉献的重要一环。改版后的《聊城日报》更接地气、更富正气、更聚人气,作为《聊城日报》的忠实读者,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她、了解她、支持她!

2022-02-0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163.html 1 一份日报 多年情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