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曲艺“返乡”记
■ 本报记者 苑莘
“大家好,今天咱们唱着琴书过大年。”1月28日,莘县大张家镇孙庄村史馆,小小的院落里挤满了坐着马扎的群众,堂屋门口站着北路山东琴书第三代传承人王萌,她带着北路山东琴书曲目到了该曲种的发源地。
说这里是北路山东琴书的源头,是因为这个村史馆是北路山东琴书创始人邓九如的故居。1918年开始,邓九如在全国各地进行演出,即便在战争年代也没有停止。邓九如对艺术的热爱,为山东琴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10多年前,邓九如先生唯一亲传弟子姚忠贤到学校挑选学生,一眼就看中了莘县籍学生王萌。”莘县文旅局干部张改英介绍,这给了琴书艺术与莘县再次结缘的机会。“当时我还是一名大二学生。后来我随姚忠贤先生到了济南市曲艺团,加入了山东琴书传习班。”王萌介绍。
学习2年后,王萌回到莘县。因为对琴书的热爱,王萌便与莘县很多文艺爱好者一起组团唱起了山东琴书。作为文化志愿者,王萌自觉承担起了山东琴书在莘县的传承任务,一直参加“非遗项目进校园”、非遗进基层等活动。王萌对曲艺传承的坚持和努力,感动了姚忠贤先生。2021年7月24日,曲坛名家云集山东济南,姚忠贤正式收王萌为徒。
几张简单的桌椅摆在一起,前铺一块红色毛毡,演出舞台虽然简单但意义非凡。在邓九如故居演唱了一出出剧目后,王萌感悟颇深:“这里是琴书的源头,来到这里就找到根了。”
“拜师的时候,老师赠予我一副简板、一对琴锤,还有一张记录着自己所有唱段的光盘。老师不仅仅希望我本人能够刻苦学习、精修琴书,更希望我能够将北路山东琴书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爱上琴书。”王萌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守正创新才是活的源泉,创作更多传递正能量的作品,唱好山东琴书,讲好中国故事。”
2021年,孙庄村依托邓九如先生故居建起了村史馆,使村史馆成为村里包括山东琴书在内的各种文艺活动的演出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