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铁绘宏图 盛世新聊城
——济郑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马永伟
11月22日,在济郑高铁即将开通运营之际,我市组织多部门到聊城西站开展现场调研,并举行巨幅国画《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盛景图揭幕活动,为迎接聊城“高铁时代”的到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目前,济郑高铁新建山东段四个站房内外装饰已基本结束,检票闸机、视频监控、安检仪等设备正安装调试,人力物力满负荷投入,确保在通车前完成全部施工任务。
济郑高铁是国家规划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的重要连接线,是山东省“四横六纵”综合运输通道,也是聊城市的首条高速铁路。它连接河南、山东两省省会城市,是沟通东部沿海地区与中原、西部城市群的重要纽带,更是助力鲁西崛起、中原振兴、推进区域性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济郑高铁全长405公里,其中山东段全长168公里,我市境内115.3公里,从济南长清方向在茌平区杜郎口镇引入我市,途经茌平区、经济开发区、东昌府区、阳谷县、莘县,涉及5县区18个镇街。在我市境内设有茌平南站、聊城西站、莘县站三个高铁站。
济郑高铁的开通,不但承载着全市人民抢抓历史机遇、创造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梦想,还将进一步放大聊城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为聊城抢抓机遇、后发先至提供无限可能。这是事关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也是全市人民翘首以盼的一件喜事。
为了庆祝济郑高铁即将开通运营,中国美协理事、聊城籍著名画家李呈修历时近1年,从谋划创意、资料收集,到实地考察、采风写生,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历尽艰辛,最终创作了巨幅国画《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盛景图。从铁塔到光岳楼,从东昌湖到山陕会馆,画作全景式展现了聊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为济郑高铁开通运营献上了一份厚礼,也为我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离家40余年,李呈修的多幅画作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深圳市政府等收藏。“这些年,我内心深处始终留有一个位置,期待用饱满的热情、深情的画笔,为家乡聊城创作一幅作品。”李呈修说,自己把对家乡的眷恋都融入了这幅画作里。“《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这幅画作从采风写生到创作完成,历经了春夏秋冬。从东昌府、临清、阳谷、东阿,到茌平、高唐、冠县、莘县……我每到一处,感觉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的是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陌生的是家乡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李呈修看来,《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这幅画作就是他心中的聊城盛景图。“我深爱着家乡的每一条河、每一处景。创作期间,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常常感觉笔力不能,不得不一次次暂停,放下画笔,等待构思更充分、感情更充沛,等待那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从我的心里跳脱出来,再拿起画笔。这是写实的家乡,更是写意的家乡。因为我心中的家乡比现实还要美,有无限的魅力。”李呈修说。
聊城是一座因交通而兴盛的城市,古老的大运河赋予了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带来了400多年的繁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把交通设施建设作为打基础、谋全局、利长远、惠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凝聚全市力量,加快推进高铁、高速、机场、黄河大桥等一批总投资千亿元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高铁叠加、高速成网、飞机起降”的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
济郑高铁即将开通运营,我市将步入“高铁时代”,对聊城而言这是一条振兴路,也是一条通达路。飞驰的高铁,冲破了原有的交通瓶颈,拉近了时空距离,也承载着聊城更多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