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梅花拳 绽放新时代
■ 陈雪梅 陈雪芳 张超
“玩架子(梅花拳),必玩老虎(狮魔头)。”这句话说的是冠县孔村的梅花拳和狮魔头。
冠县孔村,地处鲁西北灵芝小镇店子镇。相传早年间,孔子曾在冠县孔村留宿三日教化村民,因此孔村有着深厚的儒家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梅花拳,在这里传承百余年经久不衰,已融入冠县孔村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梅花拳又被称为梅拳、梅花桩,其起源和传承说法不尽相同。相传,其功法形成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载,梅花拳有“大、小、败、仆、顺”五个基本定式,动作大开大合,其势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变化多端。
道光年间,梅花拳便已传入孔村。早年间,孔村村民们切磋武艺、玩弄拳脚,成为农闲季节、逢年过节的必要内容。时至今日,无论村民强身健体还是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梅花拳都是他们的首选,习武之风已经深入民心,成为村民自发的选择。1943年,“铁壁合围大扫荡”的孔村惨案就发生于此,当年冠县籍抗日名将赵建民在此居住13天。面对日寇和伪军的烧杀抢掠,孔村梅花拳弟子保家卫国、不怕牺牲,与日伪军展开生死搏斗。
进入新时代,冠县梅花拳的发展迎来春天。2016年,孔村狮魔头被列入聊城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激发孔村村民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借以将这项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冠县孔村梅花拳、狮魔头也走出一条“演传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这项濒临消失的地方性技艺再现昔日风采。
孔村梅花拳爱好者积极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种体育武术传统文化活动、全民健身运动会以及非遗展演等,取得不错的成绩和积极社会影响。在冠县灵芝文化节、梨园节等农民文化节上,孔村梅花拳、狮魔头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节目,也让孔村梅花拳重归人们视线。
实现全民健康,传统体育项目不能缺席。冠县注重挖掘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多元价值,让传统体育项目“活起来”“火起来”。冠县致力于将孔村建设成“弘扬传统文化,讲述梅花拳、狮魔头传奇发展”的美丽孔村,打造“梅拳故里行,孔村一日游”的乡村旅游新名片,以现代体育文化带动传统体育文化,以灵芝小镇梅花拳、狮魔头为轴心,打造文旅新地标,以节事、赛事为拉动,开发武术健身休闲市场,促进非遗体育武术资源与文旅产业融合,推广弘扬武术文化。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哲学内涵,更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冠县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习武锻炼的人数众多,可以说武术在冠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擦亮这张“非遗”文化名片刻不容缓,亟需创建国家级“武术之乡”,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灿烂的非遗文化,接稳传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接力棒。
近年来,冠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越来越多青少年被非遗的魅力感染。2013—2022年,冠县10多所学校陆续开展了梅花拳进校园活动;2015—2018年,梅花拳进入济南市长清区乐天小学、济南市幼师高等专修学院选修课;2020年进入滨州市中海小学、玉龙湖小学校本课程;2022年梅花拳正式进入山东大学体育学院选修课;2023年9月,山东大学梅花拳文化调研团来冠县梅花拳传承协会进行调研交流;2023年10月,由共青团齐鲁工业大学委员会主办,山东省学校体育协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保护传承协会指导,冠县梅花拳传承协会协办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科学院)盘龙棍武术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第一届梅花拳交流大会开幕式,在长清校区艺体中心举行,提高了梅花拳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赢得“梅花”遍地香。
〔作者单位:冠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冠县武训高中,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YB202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