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援青路 一生高原情
——九三学社社员、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秀丽援青小记
■ 朱海波
1月26日,聊城刚下了一场大雪。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秀丽在电脑上翻看着援青时的照片,手边放着海北州委组织部、刚察县人民医院、聊城九三学社颁发的3本荣誉证书。回到聊城有10余天了,但她的思绪还在高原萦绕。
2021年4月,作为山东省第六批援青医疗队队员,她踏上了援青之路。4月的聊城,春暖花开,万木争春,繁花似锦,春和景明;4月的刚察,大雪纷飞,满眼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绿意。当走下飞机的一刹那,她明白,自己所处的海拔由33米骤升到3300米,而家已在2000多公里之外了。
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困难和特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卫生条件较差,孕产妇的保健和诊疗条件不高,严重影响胎儿发育和新生儿的健康。
2021年12月28日凌晨4点多,“嘀嘀……”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她,值班医生在电话那边急促地说,产房有一名怀双胞胎的产妇早产,需要去抢救。她放下电话,迅速穿上衣服来到楼下,此时刚察的温度为零下20多摄氏度,抬头是漆黑一片,没有路灯和行人,无法想象的寂静。平时天黑了不敢出门,这会儿,她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一溜小跑来到医院,上气不接下气地推开产房的门。保暖、插管、抢救……慢慢地,两个新生儿脱离了危险,但医院条件有限,她决定把新生儿转到上级医院。“联系急救车,备足氧气,预热转运暖箱,调节转运呼吸机参数,连接转运呼吸机……”一系列号令布置下去,早上6点,急救车风驰电掣般驶出医院大门。高原的路不比平原,急救车上下颠簸、左右摇摆、多次急刹,她一路吐了四五次,3个多小时后,两个小生命安全到达西宁,队友说:“秀丽姐救了两个新生儿的命,自己搭进去半条命。”
新生儿复苏技术是刚察县人民医院产儿科人员的技术短板,她要把技术的“种子”撒在高原,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援青医疗队”。她设计了“理论讲授—操作培训—操作比赛”的培训方案,产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热情高涨,积极参加培训,热火朝天地进行实操训练。8月17日是新生儿复苏操作比赛的时刻,“学生们”思路清晰的口述,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操作,让她内心充满激动和兴奋。
中秋佳节是团圆的日子,她把遥远的祝福埋在心底,写了一首《刚察有感》:天高云淡雁西飞,星繁月圆夜色美。恰逢中秋援青季,我心相思何日归?
在刚察,她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地震,在一阵慌乱后,她马上镇定下来,和其他队友联合写下请战书,雪域高原留下他们鲜红的手印;在刚察,她参加了平生第一次千人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北京的金山上》《歌唱祖国》,歌声响起,她的身心都融入汉藏团结的滚滚洪流;在刚察,她参加了人生第一次高原之旅,她和队友“自驾游”,骑着山地车来到仙女湾和果洛藏贡麻村,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这两个地方,她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前行,感受青藏高原绿色和红色的交响;在刚察,她度过了45岁生日,10多名队友共唱生日歌,让她泪流满面。
初到高原时,她是这样那样地不适应,离开高原时,她是这样那样地不舍。那淳朴的牧民、静谧的小城、瓦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都时常在眼前闪现,有时一觉醒来,她都分不清哪是梦境哪是现实、现在的自己是在聊城还是在刚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