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化人 物传精神
■ 崔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就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系统、论述深刻厚重,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文化遗产的论述。
文化遗产是蕴含丰富历史、艺术、教育等价值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新方位、新使命和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互为表里,要繁荣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必须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有效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多次考察调研国内外的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从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围绕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历史文物的保护利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形成了涵盖文物工作使命任务、功能定位、目标要求、发展方式、时代价值的完整思想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只有学好这些理论,才能更好地做好文物工作,避免出现“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才能找到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立足点,才能把工作干出特色,干出成效。
二、坚持守正创新,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要把这一思想贯彻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做到知行合一,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指导方针,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思想。
一是坚持创新性,促进文物活化利用文旅融合。深入贯彻“两个结合”的重要要求,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优秀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第一,始终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正确处理文物与城乡建设、旅游开发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博物馆展览展示形式和内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具有故事性和沉浸感的展览空间,通过有趣的展示方式和互动体验,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通过新的科技展览方式,让观众与展览内容进行互动,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做好“文物+”的文章,实现跨界融合,以“博”的内容、“物”的方式,讲好聊城文物故事,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做到文以化人,物传精神。
二是坚持开放性,拓宽文物服务的途径。拓宽文物服务渠道,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围绕文化传播便利性,促进文物数字化。通过推出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展现数字化博物馆魅力,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活动再现博物馆的力量。围绕社会教育广泛性,促进馆馆合作、馆校合作、馆社合作,让文物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围绕服务有效性,做好市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考古勘探挖掘工作,做到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文物保护。加强对传世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利用、对考古出土资料的研究阐释,把历史讲准确、讲清楚,完善聊城历史谱系。
(作者系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事业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