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殊的捐款单

■ 本报记者 侯莎莎

半年来,“有啥捐啥”成为阳谷县阎楼镇赵堂新村的热词。为啥捐,给谁捐,捐什么?要想解开谜团,得从赵堂新村的幸福食堂说起。

该村的幸福食堂每天中午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一元一餐”服务,食堂自7月6日开办至今,每天都有100多位老人来这里吃饭。

为降低餐厅运营成本,确保老人以优惠的价格吃上可口的饭菜,赵堂新村在县补贴的基础上,通过老人自付、爱心人士捐助和村集体兜底的方式,实现了老人每次用餐只花1元钱。

这里不仅提供实惠午餐,还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大家聚在一起拉拉家常,感受彼此间的温暖。幸福食堂的好,村民都看在眼里,一传十、十传百,村里的年轻人都来给老人充饭卡,为了让食堂长久地开下去,村民还自发为幸福食堂捐款捐物。

在赵堂新村党总支书记赵含栋的手机里有一份名单,分为捐款、捐物两部分。捐款部分,数额从200元到1000元不等;捐物部分,物品种类繁多,有捐猪肉的,有捐油的,有捐白菜的,有捐面粉小米的,甚至还有捐甜面酱和鸡精的。粗略统计下,已有35人为幸福食堂捐款捐物。村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的爱心行为,强有力地支撑着幸福食堂可持续运转。

今年,村民郭瑞生家里种了不少大白菜,11月中旬向幸福食堂捐了300公斤大白菜。郭瑞生为人质朴,不擅言谈,面对记者的采访有些拘谨:“家里正好种着白菜,想着给村里老人办点事,就捐了。东西不多,是份心意。俺母亲也在这里吃,俺信任村‘两委’,支持幸福食堂!”郭瑞生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孝顺。他以身作则,子女也深受熏陶。幸福食堂开业,郭瑞生的儿媳第一时间来为奶奶充上饭钱。这次捐菜,家里人都十分支持。

爱心人士赵学坤在阳谷开了一家火烧店,11月23日,他委托妻子郭瑞粉向幸福食堂捐赠200个火烧。从县城到村里再回到县城,郭瑞粉来去匆匆,不曾和老人们碰面,但这天中午,老人们吃上了热乎乎的火烧。

村里孝顺老人的行为频频涌现,为了号召群众向他们学习,形成“人人行孝”的村风,村“两委”决定在食堂设“孝善资金榜”“爱心积分榜”两个榜单,分别用来记录子女为老人办卡充钱、村民捐款捐物的行为。

在村里,邻里往来频繁、人际关系密切,浓厚的孝道氛围感染着全体村民,孝文化在每家每户、邻里之间广泛传播,孝顺老人成为村民自觉践行的行为。

2023-12-0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2293.html 1 一份特殊的捐款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