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乡村实际 整合优质资源
——茌平区胡屯镇中心小学推动全环境立德树人
■ 本报记者 刘德策
本报通讯员 刁国辉 马维荣
“孩子们,挑个头大、根茎粗的大白菜连根拔起,把根须砍下去,统一排好。”11月29日,在茌平区胡屯镇中心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校长孙成伟正在讲解收白菜的技巧。该基地的白菜、大葱、地瓜都已成熟,师生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
近年来,胡屯镇中心小学立足乡村实际,推动全环境立德树人,在少先队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儿童心理关爱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
传承红色基因 落实立德树人
多年来,徐河口村抗战英烈的故事一直在胡屯镇传颂。该校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发展,通过挖掘地方资源,拓展红色活动,聘请徐家后人、“五老志愿者”徐淑之为校外辅导员,来校讲述英烈事迹。同时,每年开展“清明给革命烈士扫墓”“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活动,组织少先队员走访老红军、老战士,传承红色基因。
该校坚持将思想教育贯穿于德育活动中,牢记“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立红色故事宣讲团;分年级配备《红色文化》丛书;设置“崇尚英雄墙”和“中国精神谱系”宣传栏,常态化开展少先队活动。2022年10月,该校被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大队”荣誉称号。
整合教育资源 开展劳动教育
夏天割小麦,秋季收玉米,田里养鸡鸭,墙边有菜园……寒来暑往,夏收秋种,在该校周庄小学5000多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内,学生们挥洒汗水、感悟成长。该校整合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想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根据不同农作物种植时间节点,分年级安排学生从事不同的劳动,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明显、示范性强的农耕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成果。
该校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混凝土环路,架设了连廊,铺设了灌溉管道。实践基地按照蔬菜区、粮食种植区、家禽养殖区,划分了22块小畦,分配到三至六年级各班级,每畦插有标示牌,展示种植作物简介及班级、班主任姓名等信息,既能让孩子加深对种植作物的了解,又能增强责任感、归属感。学校将农作物的一生作为课程资源主线,开发“种植美—成长美—丰收美—分享美”劳动课程,先后组织1500余名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乡土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方略。
关注心理健康 护航学生成长
“我们镇留守儿童不多,但家长对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缺乏认识,孩子年龄小、心理敏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等问题,这时就需要心理教师主动发现、及时介入。”该校学生健康成长志愿服务队队长商玉坤说。作为茌平区“陪我长大”儿童关爱项目试点学校,该校针对性格内向、心理脆弱及有其他心理特殊情况的少年儿童进行帮扶。
该校组织17名具有心理健康咨询证和家庭教育指导师证的教师,在全区教育系统率先成立学生健康成长志愿服务队。志愿队队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咨询、线上家长会等活动,并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时刻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开展心理疏导。学校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也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课余时间及时了解学生近况,并组织他们到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基地和党员教育基地、敬老院等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