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山新“枫”景从何而来
——记“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
■ 郝凯
11月22日,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颁奖大会在上海召开,东阿县司法局《“有事来聊 法润东阿”沿黄特色调解》案例荣获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精品案例。
铜城街道艾山新村“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是东阿县打造的“有事来聊 法润东阿”系列品牌调解室中的一个。自成立以来,“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因案施策,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成为一道符合区域特点、百姓拍手称赞的新“枫”景。
一支矛盾调解队伍
架起和谐“连心桥”
艾山新村位于黄河中下游,因九顶莲花艾而闻名。九顶莲花艾是艾山新村特有的艾草品种,可使血脉通畅、身心舒爽,恰如走村串户的“和谐使者”——专职人民调解员。退休老人付茂生就是其中的一员。
“调解工作绝不是‘和稀泥’,而是在法律的框架下,为遇到纠纷的群众提供一个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12月2日,谈及调解工作,付茂生说。
付茂生向笔者讲了他调处的一个案例。甲和乙是铜城街道某村前后隔街的邻居。甲的生活污水从家中通过街道流到乙的屋后,因为没有下水道,长期积存于乙屋后的低洼处。乙房内地面下陷,认为是甲的生活污水在屋后长期积存所致,双方因此产生纠纷。村“两委”多次调解无果,双方互不相让。了解这一情况后,付茂生深入该村,先后与村“两委”干部、街坊邻居、双方当事人座谈,连续十几天调查、分析、研判,苦口婆心、入情入理地调解。最终,两家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主动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找到了妥善的解决办法。
“调解是做人的工作,关键是找准打开锁住心结的那把钥匙。”从参加工作到现在,50年来,付茂生面对琐碎的纠纷,不拒“小”,不畏“繁”,在5000多起“小案件”中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行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困。烦杂的调解和普法工作或许晦涩生硬,平凡细微,但人民调解员就是要从平凡之中、细微之处找到“对症下药”的巧办法,解决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闹心事。“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以“联动为线”,整合新村干部、老党员、网格员、新乡贤、法律顾问、司法所工作人员、巾帼红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建立了一支高效、有责任心的矛盾调解队伍。他们与街道“金牌调解员”结合,采取“事前做功课、进门看阵势、耐心听诉说、沟通耐心记、冲突找真相、劝导求突破、普法探路子、真情暖人心、法治齐敲打、依法做化解”矛盾调解工作“十法”,避免了矛盾激化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确保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一项矛盾调解机制
解开群众“万千结”
调解工作复杂琐碎,往往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如果没有一个严密运行、提高效率的工作机制,就无法突破时空限制,打通众多矛盾纠纷的痛点、结点。
“矛盾调解,最难的一步是及时知晓矛盾,如果能在矛盾初期及时做工作,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铜城街道法律顾问团成员王天伟说。
为破除群众对法律的“认知茧房”,“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推行“扫码咨询”“网上办”化解纠纷,将矛盾调解队伍人员构成、擅长领域、联系方式汇总,来访群众“一扫即知”。这一做法畅通了线上线下民意诉求渠道,缩短了矛盾纠纷化解周期,把“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打造成了艾山新村矛盾“终点站”,真正突破了时空壁垒,调解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艾山新村“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用老百姓的“话儿”讲老百姓的“理儿”,用老百姓的“法儿”平老百姓的“事儿”,搭建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同时通过以案释法、现身说法使老百姓受到了生动、具体的法治教育,从而增强了法治意识。“九顶艾”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之路、法治之路、善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