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红庙别样红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的浓缩,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标识。聊城作为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推进革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好地发挥革命文化在引领时代主流和社会新风尚等方面的导向作用。今日起,本报推出“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专栏,深入挖掘革命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充分展示革命先辈的壮丽人生和革命风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激发爱党爱国之志,增强奋进奋发之力,为“六个新聊城”建设贡献力量。
■ 江保玉
放眼鲁西最红处,平原深处红庙村。
红庙村,位于莘县大张家镇,因抗战期间设立的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的旧址在这里而远近闻名。
这一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属于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交界处,也是两国之间最便捷的必由之路,著名的战国故事“孙膑智斗庞涓”里的古战场——马陵正位于此,而红庙村就在马陵村正北5公里处。走进村庄,屹立于村头的“红色红庙”几个字在阳光照耀下格外亮眼。
红庙村现有1355人,以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为界,西边是新村,现代美观,村民大多居住于此;东边是老村,干净整洁,还住着133户人家。新旧更迭的对比,记录着红庙村的历史和当下,也展现着红庙村红色文化的沉淀与延续。
一
和现在的交通便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红庙村一带可谓穷乡僻壤,为敌人统治最为薄弱的地方。整个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只有被誉为“钢铁濮范观”的濮县、范县和观城县这三个县始终未被日军完全占领。而红庙村地处当时这三个县共同的中心,又有开明绅士张汝振无偿提供房子使用,自然成为冀鲁豫边区领导机关的首选之地。
从1940年4月中共冀鲁豫区委员会初建,到1941年7月鲁西和冀鲁豫两区合并,边区领导机关均设在红庙村。但在敌祸、天灾交加之下,这一时期的根据地面积日渐缩小,边区领导和广大军民举步维艰,感到压力空前。
1942年金秋时节,时任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途经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就住在了红庙村。在红庙村的这段时间,刘少奇除听取张霖之、杨得志、晁哲甫等边区领导同志的汇报外,还深入干部、战士和群众中间进行座谈。他对根据地的发展、巩固,地方政权的建设,统一战线以及反“扫荡”斗争等作了重要指示,指导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这就是著名的“红庙论时局”。刘少奇的红庙之行,成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斗争局面的转折点。
为加强党的领导,1942年10月,根据刘少奇的建议,北方局调原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黄敬到任后,在红庙村主持召开边区高级干部会议,进一步指明了边区的发展方向。边区高级干部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边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通过发动群众,开展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斗争及大生产运动等,困难局面由此开始好转,根据地进入了恢复和发展时期。
随着抗战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鲁豫分局,亦称平原分局,统一领导冀鲁豫、冀南两个区党委,黄敬任书记,宋任穷任组织部长。1944年5月,冀鲁豫和冀南两区合并,分局机关仍设在红庙村。
冀鲁豫边区虽然没有崇山峻岭的天然屏障,但有人民群众凝聚成的“人山”作为靠山。在党的领导下,军民一心,形成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平原“长城”,牵制和消耗日伪军数十万兵力,粉碎了其百余次“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军多次联合进攻和日伪顽的夹击。至1945年1月,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一跃成为“人口将近2000万,超过太行、太岳数倍”的“敌后最大抗日根据地”,并创建了一支拥有10万多人的人民军队。“得冀鲁豫者得天下”,此言不虚。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冀鲁豫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红庙村见证了敌后平原抗战的三大历史时刻,即鲁西和冀鲁豫边区的合并、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的成立和冀鲁豫边区成为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这三大历史见证,奠定了红庙村在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如今,硝烟尽散,枪声远去。红庙村作为红色历史的见证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以“建强红色堡垒、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引擎、发展红色旅游”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红庙村依托市级农业产业园“红果初心园”,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切入点,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进红锦、油蟠等6个优良品种,种植高品质桃树90余亩。用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和红色美丽村庄试点资金,新建4座26亩钢结构拱棚,种植葡萄、香瓜,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打造集观光、采摘、研学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园。红庙村今年的集体收入已超过20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与村民致富共赢。
红庙村的红绿融合发展,还一路延伸到了北京。2013年,在北京打拼多年的红庙村村民张吉章借助莘县“中国蔬菜第一县”的资源优势,创办了自己的农业发展公司。疫情来袭之时,他事不避难、多方沟通,协调3800余吨蔬菜,出色完成多次保供任务,稳住了周边群众的“菜篮子”。这位鲁西汉子在获得2022年“北京榜样”“全国十大诚信之星”等荣誉称号之后,今年再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当华北等地遭遇极端降雨和严重洪涝地质灾害时,克服重重困难,向北京运送平价蔬菜2400吨,全力做好了首都蔬菜供应工作。
9月18日,山东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北京召开,张吉章作了典型发言。近些年来,他利用自身资源、人脉、信息优势,提供致富和招商信息38条,帮助对接家乡项目3个,落地投资额2000余万元。他先后出资100余万元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和路桥基础设施建设,扩建蔬菜种植基地800余亩,直接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也有效助推了乡村振兴。家国情怀不忘初心使命,红心向党绘就多彩人生,无论何时何地,红庙村走出来的人始终怀有一颗滚烫的赤诚之心。
如今,像张吉章一样走出红庙村的村民,工作再忙,都会时不时地回村看看。看看家里的老人孩子,看看日新月异的村容村貌,看看村里的革命旧址,看看肥沃田野里的四季变化。
红庙是他们的根,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三
初冬时节,鲁西平原上的红庙村“风景这边独好”,沿街墙绘制的90余幅包含革命历程、英雄人物故事等内容的千米红色记忆长廊,让这里的红色文化氛围愈加浓厚。来旧址参观学习的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详细解说。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幕幕场景,展示着冀鲁豫边区军民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将大家带回了当年那个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革命年代,每个人都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洗礼。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又恰逢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成立80周年,来分局旧址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络绎不绝,这里成了热门打卡地。11月7日,红庙村再获殊荣,成功入选2023年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位于红庙村东南的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于2012年5月启动了保护性开发,现已经成为一处占地1万余平方米、由5个传统庭院和1个文化广场组成的红色景点,集中展示了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和鲁西地区文化传统及风土人情。旧址先后被评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自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群众30余万人次,成为党员群众了解党的历史、开展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红庙村真正“红”了起来。
党性教育落实处,红色基因代代传。近些年来,莘县坚持用好红色资源、做优党性教育,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等现场教学点在历次主题教育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庙村被确定为2021年全国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以此为契机,莘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集思广益,最终选择将县委党校新校区建在红庙村,南邻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陆山表示:“新校区将以冀鲁豫边区独特的革命历史资源为主线,以党性教育为核心,融干部培训、拓展训练、革命传统教育等于一体,通过专题讲授、现场教学、案例解读等教学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植理想信念之根,铸牢对党忠诚之魂。”
老区精神根植于心、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红庙村人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家乡打造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