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香油香飘致富路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牛贵葆 曹国强
“大王寨村的王清臣靠祖传工艺,用石磨研制、铁锅炒制的小磨香油,货真价实、香味浓厚,俺全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12月4日,莘县魏庄镇前炉町村70多岁的魏朋义骑车四五公里,一大早就来到王清臣家排队购买香油和麻汁。
当天,记者也来到莘县大王寨镇大王寨村王清臣开办的莘县珍香小磨香油厂进行采访,只见门前人来人往,既有本村的,也有远道而来的。
王清臣今年40多岁,他掌握的小磨香油传统制作技艺有着60多年的历史,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鲜明特色,成为群众喜爱的地方特产。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对美食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但食品的多元化,对珍香小磨香油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石磨香油传统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要求严、标准高、劳动强度大。一些年轻人宁愿外出务工挣钱,也不愿在家钻研这门传统制作手艺,若不及时传承、保护,则面临失传的危险。”为此,在爷爷、父亲悉心指导下,王清臣坚持不懈地改进这项传统工艺。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外,他还注重传承和创新,四处拜师求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过去,制作传统小磨香油要靠人推或驴拉石磨,费时、费工、费力。王清臣把人推驴拉石磨改为电动石磨,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香油的产量和质量,“50公斤芝麻能磨出24公斤香油”。为了确保香油品质,他在芝麻筛选、漂洗、炒籽、扬烟、磨酱、兑浆、搅油、振荡分油、毛油处理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绝不马虎。
“以前,人们常在地坡、地沿和缺苗断垄的庄稼田里种些芝麻。后来,通过土地调整和流转,大部分农户建起了大棚,从此就不再种芝麻了。”缺少原料怎么办?王清臣专程跑到湖北,买回质量上乘的芝麻。他说,小磨香油是大家常用的食用油,不但营养丰富,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他会好好守护这份产业,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
记者看到,王清臣生产的小磨香油有瓶装的、桶装的,还有箱装、礼品装等,包装标准、标识规范。为了能持续在市场上立足,他主动把自己的产品交由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检测,申请注册了“聊莘燕塔”商标。
如今,王清臣将祖传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生产出多种小磨香油产品,远销北京、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等地,靠着货真价实供不应求。近两年来,他免费传授小磨香油制作技艺,先后帮助周边村庄多个生活困难的群众走上致富路。王奉镇桂庄村村民孔祥锋开心地说:“王师傅把制作香油的技术教给俺后,俺也开了一家小磨香油坊,家庭收入不断增加。如今,俺家盖了新房,买了轿车,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