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进新居过大年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1月30日,温暖和煦的阳光从窗口照进屋里,家住度假区于集镇李古泉村的栾学苓正忙着收拾家务。擦玻璃,扫地面,屋里亮堂整洁,全家人脸上洋溢着新春的喜悦。
见有人来,栾学苓放下手中的活儿,擦了擦手,热情地说:“外面冷,快进来喝杯热茶!”
2017年6月,为配合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李古泉村按规划实施拆迁。2021年10月,根据回迁安置政策,村里的老房子换成了新村的砖瓦房,栾学苓母女俩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房。
“这是我们搬进新房后第一次过年,肯定要收拾得漂漂亮亮的。”栾学苓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栾学苓的新房四室一厅,虽然不算大,但干净整洁,墙壁上红艳艳的福字透着祥和,窗台上的绿植开出了粉红色的花,茶几上摆放着崭新的茶杯和水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茶香弥漫。
10多年前,栾学苓的丈夫因病去世,只剩她和女儿两人相依为命。因缺乏劳动力,家中生活拮据,2015年,栾学苓成了帮扶干部重点帮扶的对象。
“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我肯定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说起这些年自己获得的帮助,栾学苓如数家珍:2019年夏天,家里的灯不亮了,帮扶干部李同营冒雨赶来给她换好了灯泡;2020年冬天,家里的水管冻坏了,村党支部书记李成生顶着寒风上门,给她换了新水管;2021年搬新居时,还是帮扶干部李同营,用三轮车一趟一趟帮她把家具送进家门……
“孩子的上学问题是帮扶干部协调解决的,还给免了费用,又给我介绍了工作。我现在负责给村里打扫卫生,每个月能领1000多元钱,还有项目分红。”栾学苓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家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问起还需要什么,栾学苓摆了摆手,打开了一间房门,指着里面的盒子、箱子说:“你看,这是鸭蛋,还有米面油,这都是帮扶干部送来的。节前,帮扶干部还送来了福字、春联,我又买了几斤肉、一些鲜菜,啥也不缺。”
“以后再也不用烧煤取暖啦,村里为我家安装了天然气采暖炉,屋里从早到晚都暖和。”栾学苓开心地说,“今年肯定是个舒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