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高挂,映红喜庆吉祥年

■ 赵琦

新春佳节,人间“十里红妆”的惊艳,从一盏盏灯笼中徐徐铺开。走在聊城的大街小巷,一盏盏红灯笼高挂在树杈上、屋檐下,远远看去像是滑落人间的星辰。亦梦亦幻之间,人们仿佛置身星辰大海,浓浓的年味也随之扑面而来。

形状颜色不一

灯彩画出“十里红妆”

竹为骨,纸(布)为面,浆糊为血,再为它铰上飘逸的穗子,粘在灯座上,让灯长出金胡子。灯笼是人们对年味最美好的回忆。以前,家家户户的灯笼基本都是自家做的,人们将新年的美好祝福融入其中。就这样,灯笼与老百姓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

作家迟子建在《关于年货的记忆》中提到,她要帮着大人竖灯笼杆,买来彩纸糊灯笼。因为迟子建是元宵节傍晚时出生的,父亲送了她一乳名“迎灯”,寓意光明希望。时至今日,迟子建依旧怀念自己亲手糊的灯笼,“在除夕夜里,将我们家的小院映照得一片通红,连看门狗也被映得一身喜气。”

中国灯笼又称为灯彩,从“彩”字中足以看出灯笼颜色的丰富绚丽。“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唐代诗人张萧远用恣意洒脱的笔墨,勾勒出盛大的观灯场景,其中红色灯笼的点缀,又平添浓郁的喜庆氛围。

“很多时候我们会选择红色,看起来喜庆一些。有时也考虑到灯笼的形状,会选用其他颜色。比如要做一个瓷瓶形状的灯笼,就会用青色或者蓝色,这样形状和颜色搭配起来才妥当。”东阿县高集镇徐庄村铁丝灯笼手艺人陈道友说,“古时候,灯笼以宫灯、六角灯等为主,现在我们还做出了瓜型灯笼、龟背桶园灯笼、钱型灯笼、鱼型灯笼等上百个品种。”

质地图案迥异

诗画写就“文化大观”

灯笼质地繁杂,但大多数灯笼都为纸质。陆游曾在《灯笼》中写道:“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彼时的灯笼还是用薄如蝉翼的蜡纸糊起来,夜色阑珊中透着清冽的微光。

王侯贵胄家的灯笼质地不尽相同但却十分珍贵,材质包括犀牛角、琉璃、玉石,甚至是水晶。纸质灯笼容易损毁掉色,尤其经过风吹雨打,不易保存。机缘巧合之下,徐庄人开始编织铁丝灯笼,同时以仿羊皮纸做灯壁,这样的灯笼挂在屋檐下可以长时间不变样。

徐庄村的手艺人陈德印说,“宋代灯笼不但在材质上有所改观,灯笼壁上还出现了诗文以及花鸟鱼虫图案,将艺术融于灯笼中,让人们在感受年味的同时,又能享受诗画的文化底蕴。”

明清时代,灯笼成为春节必需品,灯笼形态风格迥异奇特,花样繁多。从明清到现代,虽然时过境迁,可灯笼文化中的精髓却被传承了下来。走近徐庄村的灯笼展厅,你会发现这些灯笼除了颜色形态不一,每一盏灯笼上的图案也不尽相同。你看,瓜型灯笼上画着八仙过海的图案,矩形灯笼上花开并蒂的图案惟妙惟肖,“福寿绵长”四字又在圆形灯笼上讲述吉祥的故事,另外一盏灯笼上则写着王羲之的诗文……徐庄村人从先辈的身上汲取智慧,同样将诗文等融入灯笼之中,赋予灯笼新的文化生命力。

富有美好寓意

乡愁年味愈加深沉

在古代,灯笼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文化体系,并且具有多种吉祥如意的象征性意义。中国民俗挂灯笼都讲究挂“双灯”,这里的“双灯”并非指两个灯,而是呈双数的灯,寓意着成双成对、好事成双、双喜临门之意。同时,挂灯笼还要讲究对称,不仅是为了美观,还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要万事齐整,家庭和睦。

“挂灯笼的时候,也不能挂在北面。”陈德印说,“中国的房子朝向都是以南为主,挂灯笼时也是以挂在房南为主,甚至挂在房子的东西面都没有任何问题,可若是挂在房北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愁或是年味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愈加深沉,而灯笼就是它们的载体。“现在挂灯笼,大多数是举办年会、灯会之时,自家挂灯笼的人家并不是很多。相比之下,我更希望灯笼中的年味不只在大街小巷,更在人们心中。”陈道友说。

2022-02-0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272.html 1 灯笼高挂,映红喜庆吉祥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