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7版:特刊
放大+  缩小-   默认o

高铁,承载聊城奔向新辉煌

聊城西站站房

■ 本报记者 胡欣

12月8日,随着首列高速列车在鲁西大地飞驰而过,聊城正式迎来属于自己的“高铁时代”。

西进中原腹地,东出半岛入海。济郑高铁通车运营,对于推动聊城与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互联互通具有重大意义。

“这真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望穿秋水,这是一座城市在庄严等待一个时代的到来……”聊城诗人这样表达心中的欢欣雀跃。

27年前,京九铁路开通,点燃借路兴聊、“天下不敢小聊城”的豪情壮志。如今,这片蓄势待发的热土、这座后来居上的城市,搭乘着高铁快车,抢抓高铁机遇,做好高铁文章,放大高铁效应,与“高铁时代”深情相拥,以风驰电掣的姿态追逐伟大的梦想,奔向新的辉煌。

跑出互通互联新速度

一条高铁,从设计规划、审批立项、建设施工到开通运营,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每天都在关注聊城西站的动态,关心它的每一点进展,总想第一时间了解高铁通车的具体时刻。现在和客户说起高铁来,底气足了。”在香江光彩大市场经商的刘先生说。

想要富,先修路。高铁对城市发展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济郑高铁在聊城一口气设了茌平南站、聊城西站、莘县站三站,向东30分钟到济南,向西60分钟到郑州,连接陇海客运专线,直通陕甘疆。

除东西向大通道外,雄商高铁项目也预计在明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26年建成通车,届时聊城将成为南北高铁十字枢纽。同时我市还积极谋划推进聊邯长、鲁中快速通道、聊城至德州等高速铁路项目,目前已列入国家或省相关规划。

这些高铁全部建成后,东融省会经济圈、西接中原经济区、北依京津冀、南连长三角、直通粤港澳,聊城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这是聊城高铁的未来,更是聊城高速发展的未来。

“我们将遵循建设东引、西拓、北融、南联‘桥头堡’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区域通达性,提升交通路网质量,努力打造一个现代化、立体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提供交通支撑。”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德振说。

内联外通,一通百通。聊城国际物流内陆港铁路专用线工程、信发集团物流基地专用铁路改扩建工程、鲁西化工集团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以来,全市“公转铁”建设步伐加快,力争2023年底全市铁路发送量(国铁部分)突破310万吨。 我市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沟通东、中、西部三大经济板块的“黄金走廊”,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于此。

高铁建设全面提速、“四纵七横一环”高速路网加快构建、城乡道路四通八达……俯瞰聊城大地,立体化交通网络新格局越来越清晰,助力聊城以更开放、更包容、更主动的姿态走向未来。

布局产业发展新赛道

初冬聊城,精英荟萃。11月14日上午,来自国家和省市相关协会的领导专家、高校院所的院士教授、头部企业代表等390余人齐聚冠县,共商轴承(锻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冠县轴承企业与国内知名轴承生产企业签订15个合作项目,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伴随着“高铁时代”到来的“同城效应”“虹吸效应”,如何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聊城通过引入客流,促进产业发展,布局产业链协同发展,让“高铁经济”日益显现。

城西望,向未来。早在2020年,我市抢抓高铁建设的重大机遇,规划启动高铁新区建设,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电商物流、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落地实施鲁西大数据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百度数字赋能基地等产业类项目,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打造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实施“八大行动”计划,推进“六个一批”工程,聚焦十大制造业,围绕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轴承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链,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在集群发展上筑优势,力争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在强链补链上提质增效,持续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

高铁的到来也成为招商引资的新引擎。聊城的招商队伍开启“集中招商模式”,把“交通优势”变为“招商胜势”。今年7月下旬到10月底,我市利用100天左右的时间,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产业链集中招商百日行动”,开展产业链综合招商活动6次,开展产业链专题招商活动10次。

“集中活动除对接洽谈了一批项目外,还获取了一批有效投资信息,为下一步招引项目做好了信息储备。”市投资促进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鹏说,“以前跟人家谈招商,一听说还没有高铁,就没有往下谈的意愿了。如今高铁开通了,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来聊发展。”

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与聊城的化工企业开展对接,发现有很多可以合作领域。下一步将借力清华大学的科研力量,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和帮助,实现产学研贯通。”在11月18日召开的2023聊城市人才发展论坛暨聊城市专家人才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刘凯说。

此次来聊,他明显感受到合作交流半径的变化,“高铁是连接智力与产业资源非常好的纽带,来聊城开展交流研讨方便多了,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高铁的便捷性带来了客流,也带来优势产业外移、要素资源流失的潜在挑战。“轨道上的聊城”迫切期待打通更多快速通道,营造更优质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居全省前列;打造了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载体,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93家;今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8.8%,比年初提高6.8个百分点。

我市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开展“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用好揭榜挂帅等制度、落实好“人才新政35条”等优惠政策,持续引进高端人才,为轴承等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项目建设是推动发展的“生命线”,营商环境是护航项目的“防护网”。我市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对大项目好项目,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倾力支持,全力保障落地见效;推行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一次就办好”等政务服务,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建立“企业家日”“亲清会客厅”等沟通机制,面对面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当好助企服务“店小二”。

优化营商“软实力”,构筑发展“硬支撑”。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快速兑现的政策环境、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让聊城真正成为广大企业成就事业的投资热土、成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

打响“两河之约”文旅品牌

11月2日,“两河之约·乘着高铁游聊城”2023聊城城市文旅推介会走进济南,文旅乘势发力,共筑沟通桥梁;

11月26日,2023聊城(郑州)城市文旅推介会在河南郑州成功举行,旨在同郑州市文化和旅游领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

这一连串的动作,目的就是在济郑高铁开通之际,开启“高铁+旅游”新模式、实施“引客入聊”计划,加强沿黄毗邻城市文化旅游战略合作,推动形成文旅互联互通、协同协作的“一体化”格局,让“乘着高铁游聊城”成为热度潮流,下好文旅对口合作“一盘棋”,将旅游“蛋糕”越做越大。

高铁赋能,无疑将我市文旅产业发展推上高速发展的新风口。近年来,聊城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倾力打造大运河、黄河两大文化旅游带,先后提升了一批重点文博场馆,建成了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培育夜间消费集聚区,建设自驾营地和研学基地,引入精品民宿、特色书房、时尚酒吧等各类融合业态。聊城正在以新韵味、新诗意、新格调和新气象,全方位展示“江北水城 两河明珠”的独特魅力。

“高铁游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旅游经济的增长亮点。要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唯有在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增强品牌形象运营等方面动脑筋、下功夫。我们将借势借力,大力开发沿线旅游文化资源,做精品线路,与市场接轨,与时代同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周江涛说。

车轮滚滚,呼啸向前。聊城今非昔比,既有发展的“速度”,也有创新的“热度”,更有情感的“温度”。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聊城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跃动着发展的蓬勃朝气,奔涌着创新创业的热潮,向着梦想和远方进发。

2023-12-0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2724.html 1 高铁,承载聊城奔向新辉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