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1版:特刊
放大+  缩小-   默认o

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 本报记者 马永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深耕聊城人文沃土,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丰富文化旅游供给,加快推进文旅消费提质升级,“两河明珠”城市知名度逐步扩大。乘着济郑高铁开通的“东风”,聊城将与周边城市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旅游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以文旅消费的新潜力、新场景,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共赴“两河”之约

同饮黄河水,共叙文旅情。

11月26日,“两河之约·乘着高铁游聊城”2023聊城(郑州)城市文旅推介会在河南郑州成功举行。此次推介会举行于济郑高铁即将通车之时,旨在同郑州市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实现旅游资源的互动共享,携手书写两地文旅新篇章,共同开创文旅新格局。

一个享有“江北水城”的美誉,一个坐拥“华夏之源”的美名,聊城和郑州文化同根同源、历史情缘深厚,长期以来,两地文旅守望相助、交流频繁。随着济郑高铁的开通,聊城到郑州仅需60分钟,正式进入郑州“一小时经济圈”,两地文旅互动、人员流动将更加便捷。聊城与郑州两地的邂逅,不仅是文旅资源的互补,更是水城风情与黄河文化的一种交融。

“迈入高铁时代的聊城,将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系,精心打造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为四海宾朋提供更加优质的文旅产品和更加贴心、舒心、放心的旅游服务。”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在推介会上表示。

为抢抓高铁旅游经济新机遇,探索“高铁+旅游”新模式,实施“引客入聊”计划,11月2日,“两河之约·乘着高铁游聊城”2023聊城(济南)城市文旅对话活动在济南成功举行。

聊城和济南,一个是“水城”,一个是“泉城”,两个城市同为山东省沿黄九市之一,在人文、地理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聊城和济南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济郑高铁的开通缩短了两座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深化了“两河明珠”与重点客源城市在文旅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了聊城“高铁游”市场向更深层次拓展,为实现宣传互推、游客互促、市场互动、资源互送注入了新活力。

迈入高铁时代,聊城将开启“高铁+旅游”新模式,推进与济南、郑州、京津冀等重要客源地和沿线地区文旅经济创新发展,积极联手建立文旅共同推广机制,让“乘着高铁游聊城”成为潮流,实现开拓市场、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共筑文化之基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坚持守正创新、稳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坚持文旅融合、务实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坚持多措并举、强力打造城市营销体系,坚持统筹兼顾、全力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全力实施文化聚力、文化惠民、文化赋能,共筑文化之基。

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7950场,开展乡村阅读活动1.7万余场,“一村一场戏”6300场,小戏小剧展演4627场,放映公益电影58828场,全市自然村文体广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均达99%以上。运河文化博物馆完成提升,铁塔文化博物馆建成使用,新增21家城市书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得到全面落实,构建了从市到村(社区)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全市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明显提升。

11月1日,聊城市京剧院创排的京剧现代戏《心向蓝天》在北京人民剧场参加首届全国小剧场“群英会”。“这是一部彰显退役军人英雄本色的实验性舞台作品,在国家级平台展示了国粹京剧的艺术魅力,传播了聊城好声音。”聊城市京剧院院长赵晓霞介绍。这是聊城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实施艺术创作质量提升工程的一个缩影。《泥土芬芳》《丹心向阳》等一批现实题材作品搬上舞台,杂技剧《强渡黄河》成功入选省委宣传部公布的“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山东梆子《蔬菜浪漫曲》参加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并获得“优秀剧目奖”……高质量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成为聊城文艺蓬勃发展的见证。

11月1日,“铲”释鲁西文明——聊城50年考古成果展在新设立的聊城市考古研究院展出。展览系统回顾了聊城历年来考古工作实践和成果,挖掘古城文化内涵,讲述古城与黄河文化、运河文明的互动交融故事。聊城强化文物发掘保护,全面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建立文物区域分级管理系统,开展地下文物分级,确保重点建设工程按计划顺利进行。今年以来,共有115个文物勘探项目获省批复,已完成63个,勘探面积达448.6万平方米。开展博物馆藏品征集定级工作,新增藏品14954件,46件(套)被定为珍贵文物。

聊城,生于黄河、兴于运河,是现今黄河与大运河唯一实质性交汇城市。依托此独特优势,聊城构建“两河之约”文旅品牌、“我家门前有条河”推广品牌、“山东手造·聊城有礼”特色商品品牌体系。在全省率先高规格启动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市委书记李长萍现场推介,20个平台进行直播,总观看量达1517.8万。“我家门前有条河”文旅品牌创新推广工程荣获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共谱文旅华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高铁绘宏图。展望未来,聊城将聚焦打造区域性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完善非遗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两创”,用心讲好聊城故事。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强化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场次和质量。聊城将持续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工作,城区每年建设不少于3处城市书房,各县(市、区)每年至少建成2处城市书房;常态化举办金秋音乐节、全市中青年戏曲演员比赛、全国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全市小戏小剧大擂台等系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加强精品文艺创作。聊城将加大对优秀作品扶持力度,积极推荐优秀剧目申报国家级、省级展演和项目,推动大型杂技剧《强渡黄河》、大型京剧《铸魂》、山东梆子《阳谷县丞》创排;杂技西游系列剧继续与保利院线保持合作,开展全国巡演,在第一部作品《闹天宫》的基础上,推出第二部作品《哪吒灵童》。

提升文化创新水平。聊城将举办山陕会馆庙会活动、光岳楼建成650周年纪念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依托丰富的文博资源,大力实施文创产品提升工程,联合高校和专业团队,建设非遗文创产品研究中心,发挥非遗工坊效能,推出一批文创精品,融入景区、文化场馆等公共空间。

“我们将推进‘两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抓好文旅重点项目建设,高标准发展旅游住宿业、持续推进景区提档升级,瞄准大众旅游需求和消费热点,以建设文旅目的地产品体系为抓手,不断优化文旅产品,促消费升级,构筑全域化发展格局,建设旅游体验产品体系,构建聊城目的地旅游产品营销体系,提高聊城市文化和旅游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周江涛说。

“两河明珠”、承古开新,高铁一响、乘风破浪。聊城正以文旅兴市的决心,发展大文化、搞活大旅游、培育大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深度融合中向高质量发展,在互联共融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023-12-0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2725.html 1 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