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的“和事佬” 群众的“知心人”
——记东阿县铜城街道人民调解员付茂生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赵艳君
“矛盾纠纷犹如火,若不补救酿成祸。调解之要贵防范,消除隐患方和谐。如今进入新时代,世事多元矛盾多。‘枫桥经验’是样板,对标对表须真学……”12月13日上午,东阿县铜城街道芦庄村党支部的会议室很热闹,69岁的聊城市二级人民调解员、铜城街道金牌调解员付茂生,正在为大家讲解自己创作的《新时代矛盾纠纷调解歌》。
付茂生是东阿县铜城街道朱集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派出所和镇综治办工作,2014年从铜城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岗位退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50多年来,他一直投身矛盾调解,心系群众“愁肠万千”,成功将矛盾纠纷的“法结”、人民群众的“心结”和社会治理的“症结”汇聚融合,绘就出生动美妙的乡村“枫景”。
“小案件”彰显大担当
“都退休了,你怎么还要这样忙忙碌碌?”退休后,付茂生被聘为铜城街道的人民调解员。面对妻子、家人的抱怨和亲朋好友的不解,他说,退休并不意味着退岗,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责任和担当。能为大家伙办点实事,再苦再累心里也甜。
铜城街道某村村民郑某有两个儿子,均已结婚生子。郑某大儿子夫妇因为家庭琐事,和老两口产生矛盾,经常吵闹。村干部多次登门调解无果。
付茂生了解情况后,摸清了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准备介入调解。就在此时,郑某大儿子意外摔伤腿部,生活陷入困境。付茂生抓住这个时机,分别登门做郑某及其大儿子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化解了双方的纠纷。郑某夫妇主动帮大儿子担负起照顾孩子和农活的重担,从此父子冰释前嫌,生活重新归于平静。
“调解是做人的工作,关键是找准打开心锁的那把钥匙。”50多年来,付茂生面对琐碎的纠纷,不拒“小”,不畏“繁”,以细心、耐心和真诚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了一场又一场纠纷,做到矛盾纠纷查不清不放过,纠纷症结不排除不放过,当事人不息诉不放过,滋生隐患不排除不放过,化解群众“万千事”,寻求矛盾“最优解”,使矛盾纠纷不上行、不外溢、不激化,化解在初始萌芽状态,在5000多起“小案件”中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大担当”。
“和事佬”绝非和稀泥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有的纠纷不能就事论事,得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找出背后深层次原因才行。特别是要用群众能接受的方法,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教人。”对调解工作,付茂生颇有心得。
卢庄村在进行“三资”清理时,将村周边闲散土地进行了集中整合,并召开村民会议,以竞标的方式确定了土地承包。但没有参加竞标的高某等5名村民,非要以与中标人承包土地的同等价格,继续使用自己原来占有的土地,拒不清理地面树木。村委则要求高某等人限期将土地退还给村集体。双方因此发生了纠纷。
“他们能承包,我为什么就不能承包?”一方要继续使用原来占用的土地,一方要求限期将土地退还给村集体。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了解情况后,付茂生第一时间与纠纷当事人面对面沟通交流,他选取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引导双方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经过苦口婆心、因势利导的心理疏导,最终将“理”说透了,“气”捋顺了,“结”解开了。高某等5人放弃了继续占用集体土地的想法,清除了地面上的树木,将土地退还给村集体,避免了矛盾激化升级,做到了“事心双结”。
“调解工作决不能和稀泥,每一次的调解其实都是一次拨云见日的过程,必须关注细节,找准症结,很多时候当事人不经意的话往往会成为解决难题的‘钥匙’。作为调解员,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用真诚和善良‘赚’到大家的信任。案结、事了、人和,让我心里充盈着满满的幸福……”每当成功完成调解,当事人握手言和,付茂生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