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纸质报刊的“三量”

■ 柳凤春

在数字化媒体盛行的今天,纸质报刊的处境似乎有些尴尬。尽管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但笔者仍然认为纸质报刊具有“能量、热量、变量”的独特作用。

培塑能量场。纸质报刊市场日渐式微,究其原因,并非报刊质量不好,而是大家的阅读习惯从看报刊变为刷手机,觉得报刊不方便。居家老人想看报纸,字体较小,看着吃力;年轻人喜欢刷手机,觉得报刊的白纸黑字不如视频体验感更强,导致报刊受众呈现缩水趋势。

我认为,报刊更容易让受众产生信任感,比网上的信息审核更加严谨,且收藏价值更高、阅读起来更加直接,是机关干部尤其是文秘人员喜欢的优质高效的“一手资料”。

培植热量源。让纸质报刊走出“老年人看不清、中年人不看好、年轻人不愿看”的尴尬处境,就要在强化创新上下功夫,从内容上创新跟进,触摸时代脉搏,与社会热点同频,与社会焦点共振,为广大读者提供深度解读和独到见解,以优质内容吸引读者,提升影响力。阅读形式创新递进,在版面设计、读者互动上用心思,让纸质报刊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根据不同读者需要,既满足大众人群主流化需要,又考虑小众人士的个性化定制服务需求,也可在报刊上推出二维码,方便读者打开链接,观看相关视频,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拓宽传播渠道,放大传播效应,从而增强与读者的互动,达到增粉吸粉、扩大效应的目的。

培育变量器。运用发散创新拓展思维,大胆尝试跨界混搭合作,与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办文化活动。如,与书店合作举办读书节、与博物馆合作推出专刊特展等,通过跨界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多赢。与社会组织、公益社团联手开展活动,从活动承载、社会效应上实现倍增扩增,不断扩大媒体传播正能量的声音,在开展活动中准确了解受众阅读习惯、需求和爱好。通过与学校、企业合作,加强对青年读者的培养,推出适合公文写作者、文秘工作者的活动,引导青年读者阅读报刊的兴趣。

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可设立纸质报刊展阅室,借阅转售赠送乡村学校、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以充分发挥纸质报刊的余热,减少资源浪费,通过创意开路、创新思路、创造探路,激发报刊的能量、热量、变量,让纸质报刊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023-12-2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3192.html 1 发挥纸质报刊的“三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