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建、用、管”组合拳

东昌府区开创高标准农田质效新局面

本报讯 (记者 王培源 通讯员 苗鑫) 12月20日,记者在东昌府区闫寺街道李寨村高标准农田看到,村民正驾驶农机为晚播小麦镇压、追肥,确保小麦温暖过冬。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东昌府区重点打好“建、用、管”组合拳,创新建后管理模式,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长久发挥效益。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东昌府区在每个项目都成立了建设指挥部,实行“五位一体”质量监理模式,即专业监理人员、农业农村部门管理人员、项目区乡镇技术人员、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群众代表相结合,全方位进行质量监督,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要求,东昌府区建立了“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的工程管护机制,将项目建后管护关口前移,在项目规划落地时,同时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在项目区显著位置或重点设施上公示管护人员信息和联系方式。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负责”和“财政激励补助相结合”的原则,每年按照当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的1%,足额在财政中列支项目管护资金,进一步规范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

田长制管护、井长制管护、社会经营主体管护、用水协会管护、金融保险管护……东昌府区创新管护模式,注重数字赋能,根据项目建设后使用主体不同,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不同模式做法,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平时有人管、坏时有人修。同时,加快推进数字高标准农田平台建设,细分农田地理全景中心、智能灌溉管理系统、农业气象监测系统、虫情监测系统等12个子系统,涵盖农田管理全要素,实现高标准农田项目全程监控、精准管理,切实提升管理管护水平。

为破解群众使用机井灌溉用电难、费用高等难题,东昌府区实施了电力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改造提升原有变压器228台套,新建变压器42台套,架设高压线路19.7公里、低压线路110公里,改造机电井360台套,提升改造后的电力设施全部符合国家电网标准,供电部门全程参与设计、建设监管和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按照有关程序将供配电设施移交给供电公司,由电业部门统一管理、运行维护,并承担变压器日常损耗,群众只需承担正常的用电费用,实现了管护水平提升、电力运行安全性提升、农民用电满意度提升。

解决管护难,引入保险机制是关键。东昌府区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保险,开展综合保险试点项目3个,覆盖项目区基本农田4.5万亩,投入保费169.38万元,由保险公司精准发挥建设工程质量风控优势,对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安全等风险进行专业评估与管理,提升工程质量监管水平。项目质保期满后,保险公司承担因工程质量导致的经济损失以及管护费用,防范和化解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风险,切实提高了农田工程建设质量,有效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解决了项目建后“管护难”问题。

2023-12-27 打好“建、用、管”组合拳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3551.html 1 东昌府区开创高标准农田质效新局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