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家级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波米科技——
创新助力“中国芯”
本报讯 (记者 李政哲) 2023年12月28日,阳谷县波米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内,多名实验员穿着无菌服,正在对聚酰亚胺材料进行检验。
芯片是电子类产品的灵魂,聚酰亚胺则是为芯片“保驾护航”的材料。波米科技芯片封装材料项目是2021年市级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0.4亿元,于2023年2月建成。该项目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LCD光学特性测试系统、配向膜曝光机等国际领先,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光敏性聚酰亚胺批量生产。
“通过自主科技攻关,我们成功突破了技术壁垒。目前,公司年可生产1500吨液晶取向剂、300吨光敏性聚酰亚胺电子材料。”波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孟成介绍,光敏及非光敏性聚酰亚胺是半导体和芯片封装的必备材料,聚酰亚胺液晶取向剂是液晶面板制造的关键材料。两种材料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汽车制造、家用电器等领域,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价格敏感度低。之前,这两种材料主要依赖日美进口,被杜邦、东丽、日产、JSR等企业垄断,两者均为“卡脖子”技术产品。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波米科技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引进世界一流专家、院士、国家级人才7名,招引国内半导体新材料领域精英60余人,建成了国内首条完整的液晶取向剂和光敏性聚酰亚胺生产线,实现了从试验到量产的重大突破。
波米科技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科技创新领军作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2项,已成功实现半导体先进封装用聚酰亚胺材料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让产品走出实验室、走进工厂,真正解决了我国芯片制造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目前,波米科技与国内芯片设计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是京东方、中车集团、中国电科、长电科技等头部企业的稳定批量供货商。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才能在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塑造新优势。
杜孟成表示,未来,公司将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创新能力,重点推动单体原材料和关键添加剂全部国产化,研发更多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科技强省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