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副刊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讲故事的人

编者按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每个时代都需要会讲故事的人。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作家、编剧、段子手,以及每一条视频后面的网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关于时代的故事。然而信息越纷繁杂乱,社会越是渴求打动人心的故事。谁能从信息碎片中打捞出完整的故事,谁就能接近时代的本质。

百舸争流,好记者不会迷失航向,因为对新闻而言,最重要的是真实。在不同的新闻现场,不同的新闻当事人之间,贯穿着同一根绳子,那就是公共利益。总要有人守护公共利益,总要有人为无声者发声。所以每当“大事”发生时,新闻人都不会缺席,诉说你相信的,相信你诉说的,让故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新的一年,生机勃勃、神采焕发的向上力量正扑面而来。新的一年,这些讲故事的人,有故事讲给你听。

保持热爱,奔向新的一年

■ 吕晓磊

新年至,一年又了。

这一年,我记录着别人的故事,时光也记录着我的故事。

草长莺飞的春日暖阳里,我和市民赵冉相约城市书房,听她讲述她与这间书房双向奔赴的故事。在我的相机中,读者、书、咖啡与窗外的绿树红花相映成趣,像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在王口桥边,我听市民陈秀英讲述她在王口桥边的半生过往。王口桥目睹过陈秀英大半辈子的时光,陈秀英也看着王口桥一次次换了旧模样。“尽爱聊城下,宁知沧海深”的诗句中,我漫步聊城街头,在绿树环抱的口袋公园,在古韵悠长的朱雀街、米市街,看到葫芦雕刻寄语“福禄”绵长,听到东昌古琴奏出悠扬旋律,望见这座城市的来路,烙在历史的印记中,古今相望,各自精彩。

烈日炎炎的盛夏,戏曲演员范季云穿好胖袄、戴上头饰、穿上戏服,锣鼓点响起,上台开腔、云步慢移,下台之后,脱去厚厚的戏服,汗流浃背的她对我讲述送戏下乡的苦与乐;聊城一中老校区教室里,冯海清为学生上毕业前的最后一节化学课,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起立,双手作揖,弯腰鞠躬,用传统“周礼”致谢老师。“江湖路远,就此别过,你远走高飞,我原路返回,谢谢你们!”在向学生鞠躬回礼后,冯海清饱含深情地向学生道别。我看着他们挥手道别,也记录着他们彼此的不舍与珍重。40℃的高温下,临清市鲁西国际陆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内,一个个集装箱紧张有序地装车,省内首班“铁海E通-陆海直运”出口货物全整列,从鲁西国际陆港海关监管场所出发,我和同事也在高温下将他们的故事搬运到我们的报纸上、视频里。新青年音乐节上,我和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乐迷们一起享受着音乐带来的自由与狂欢,也触摸着活力聊城的青春与婀娜。

秋意浓,万物收。深秋,我探寻一间间城市书房,它们或在市井烟火中,或在葱郁公园间,或在园区幽静处……一店一景中,翻开聊城这座城市的“阅读记忆”;在传统古村落,我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触摸历史与乡愁,也用手中的笔向读者描绘两河古镇村的文化遗存、历史脉动、发展愿景,用镜头去记录两河澎湃、古镇村蓬勃交织起的律动和美好,用心去感受加快建设“六个新聊城”征途上那些前进的号角、瑰丽的图景和向上的力量。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更多的美好和惊喜,在这个冬天到来。聊城参与摄制的电影《回西藏》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我聆听制片人纪焕学讲述影片背后创作的故事以及“老孔”和“久美”之间的真挚友情,听“老孔”的扮演者宋洋讲述了他心中的“老孔”和对“老孔”家乡的神往;12月8日上午10点58分,G9226次复兴号列车从聊城西站出发,开往济南西站,聊城正式步入高铁时代,我在济郑高铁复兴号的首发车上体验了“贴地飞行”,除了感受到“中国速度”,也感受着聊城这座城市的新韵味、新诗意、新格调和新气象。

回望2023年,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美好,照亮我们的生活。奔赴2024,前路漫漫亦灿灿,愿你我都保持热爱,奔向新的一年。

老曹的最后一班岗

■ 苑莘

转眼间,2023年过去了。

和过去的那些年一样,2023年,很多人从我的采访工作中经过,将生命中的片段留在了我的笔记本、录音笔当中。

这一年里,我印象最深的是老曹,一名来自央企中建的高铁建设者。一年前,2023年初,在东昌府区与莘县交界的高铁建设工地上,我见到了老曹。

老曹身体很好,个头不算很高,站姿挺拔,看上去只有四十多岁,但实际年龄已经59岁。他到中建工作后,常年跟随施工队奔波在大江南北,为了一个又一个大项目吃住在工地,尝尽了极寒酷暑的滋味。这种滋味,在我见到老曹时深有体会。他和同事居住的板房已经被寒冬“破防”,北风将板房外的铁皮吹得噼啪作响,在屋里坐一会儿腿就会不自觉地颤抖。可就是这样的环境,老曹依旧很满足。有人说,你都快退休了,找个二线岗位歇歇吧。但他的回答是,作为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在自己即将退休之际,还能为大家做些贡献,再苦再累也值得。

2023年的上半年,老曹守好了他的最后一班岗。他在这班岗上经历了很多,很辛苦,也很平淡。2023年末,得知济郑高铁开通,年满60岁已经退休的老曹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恭喜聊城通上高铁。十几岁当兵,已经忙碌了几十年的老曹,已回到母亲身边,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他希望有机会坐上高铁,顺着他们承建的铁路,到山东看望昔日的朋友。

之所以对老曹的最后一班岗记忆如此深刻。是因为老曹就是我们身边甘于奉献、任劳任怨的普通一员。他的前半生历经苦难,却从未灰心丧气。少年时,遇到唐山大地震,见到解放军叔叔拯救了万千同胞,选择了参军入伍。入伍多年后,转业成为一名国企职工。此后多年,直到退休前,老曹还坚守在一线工地工作。抱怨的话题,他从不参与,无论是野外环境艰苦,还是对家人照顾不周,他都只字不提。

在老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他的事迹和心态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多的是乐观看待人生的态度。正如他所说,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大家勠力同心,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2023年不易,大家经历了风雨洗礼,收获了彩虹。2024年,我们只要坚定信心,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必将迎来一天胜过一天的好日子。

浪漫是新年的专属

■ 刘学

霓虹在冰面上舞蹈

月亮沉思着

放烟花一条生路

记录下它将吐露的心事

禁锢得久了

要舒展一下筋骨

趁着没有人注意

趁着人多给人惊喜

砰的一声

展现出最璀璨的倾诉

千年水上古城的轮廓线

弹奏着一个恋爱协奏曲

或明或暗

起起伏伏

浪漫是新年的专属

腾空而起的烟花

是离星星最近的问候

追光的日子

■ 赵艳君

岁聿云暮,日月其除。转眼又是一年。

“阿姨,新年快乐。”跨年夜,晓文照例发来新年祝福。

认识这个女孩,缘于十年前的一次采访。彼时,她的生活中只剩下年迈的外婆和外公。虽然遭遇巨大家庭变故,但女孩依然乐观向上、品学兼优。就这样,我们将她的故事,讲给了更多人听。

2023年,晓文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这一年,疼爱她的外公带着不舍和牵挂离去,命运给她千疮百孔的生活,再一次戳了个窟窿。不过,因为有了萍水相逢的“他们”,即便遭遇更大的磨难,女孩依然坚信,世事千帆过,前方终会是温暖和光明。

他们是一对善良的夫妻。十年间,他们一直默默守护在晓文身边,资助她完成学业,作为“家长”出现在她的成人礼上。他们是她生活的一束光,让这个命运多舛的女孩,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跟我聊天时,晓文言语轻快地说着这一年的过往,诉说着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烂漫憧憬。她说,感谢你们,让我暗淡的人生充满了光亮和希望。她说,自己会怀揣这份感恩,去对抗江湖的刀光剑影。我看不到她的模样,但我知道,说完这句话,女孩的眼里一定闪着耀眼的光芒。

末了,她问,这一年,你们过得怎么样?

每年这个时候,互相道声“新年快乐”和盘点过往,毫无例外地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主旋律。有人跟风自嘲“文字平平”,言语之间却诉不尽云卷云舒、悲欢离合;有人喜欢在朋友圈来上一篇“新年贺词”,送别一年的喜怒哀乐,期待未来的花好月圆;也有人喜欢约上三五好友,在吐槽吹牛侃大山中,吼着喊着红着眼圈送别昨天。

一年的时间很短,好像还没来得及努力就结束了。一年的时间很长,感觉多大的盒子都盛不下这一年的回忆和念想。

这一年,还好吗?这一年,我们依旧步履匆忙,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这个城市里平凡人的烟火故事,记录下他们带给这座城市的感动和温暖、激情和力量、光明和希望。当夜晚闪烁的警灯闯入我们的镜头,当跳入冰河救人的凡人英雄成为我们笔下故事的主角,当越来越多的网友在视频评论区呼叫“小编”,我们知道,那些追逐光的人,最终自己也成为了光。他们追逐光、靠近光、散发光,用点滴微光汇集成灿烂星河,照亮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明年,会更好吗?对于未来,相信每个人都心存美好的愿景。新的一年,我们的故事会有新的版本,它们也会有新的主人公。我们的故事会更加精彩,我们的声音也将传播得更远。在媒体融合这片阔海中,我们一次次创新、突破,培养出一批弄潮儿,他们会像诸多无名英雄一样,奋斗在自己的战场。融媒巨舰阔海远航,他们在浪尖翩然起舞。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面前,他们追光前行,向阳而生。

2024,应对挑战,迎接机遇

■ 侯莎莎

岁末年初,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回望过去,从中汲取更多的勇气、爱和信念,去迎接新的开始。

过去的2023年,所有人都能明显感知到的是,科技在加速、社会变迁在加速、生活节奏在加速,这一切都成为新闻实践的新处境,也使新闻实践面临挑战。

2023年,我们见证了媒体行业的巨大变革。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体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还需要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于我而言,这一年,我完成了从文字记者到网络编辑的身份转换,深刻体会到了媒体融合带来的挑战。

媒体融合,意味着记者编辑需要不断提升新闻敏感度,紧跟时事热点,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工具;意味着要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果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为受众提供资讯信息;意味着在一个立场先行、渐趋极化的舆论场中,面向事情本身进行理性分析,保持批判性思考的态度。

挑战来自于敏锐感知、快速反应。前方记者采访将素材发回,后方编辑火速编发,“快”,在每一个新媒体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多快?2023年12月23日是2024年研考初试的第一天,9点钟,当考生刚刚走进考场的时候,我们已发布了考研的相关报道。

挑战来自于建立连接思维。无互动不传播,交流网络流行梗,盘点社交平台上的红人热词,已成为工作日常;Z世代喜欢展示自我,乐于分享感受,我们紧跟Z世代感兴趣的话题策划选题;热点事件反映民众的真实情绪与诉求,我们希望通过追踪热点触碰社会的脉搏,并试图超越热点本身,看到那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挑战来自于创意创造。向内思考、向外探寻,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用眼里的光、用创意创造的活力当好推介城市品牌的大使,让世界看见“两河明珠”城市的品牌之美。

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新的发展机遇。商业传播平台、自有平台为我们的内容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通过各平台,我们可以快速将新闻报道触达全国网友。

前段时间,我去阳谷县侨润街道国庄村采访,看到农家妇女通过直播,将粉条卖到全国各地,深受触动,她们不也是凭借“一专多能”(会拍图片、会拍视频、会直播、会编辑视频图片文字、会抓取热点),打开了连接世界的无限可能吗?那么作为专业的媒体工作人员,又有什么可退缩的呢?

风不止,劲不息,新征程,再出发。新的一年,我将多向功底深厚的新闻前辈学习,学习他们对内容近乎严苛的要求和对重大新闻选题的敏感性;向思维活跃的年轻同事学习,学习潮流风向,拆解爆款密码;学习央媒省媒优秀作品,掌握屏幕叙事特征,边学边实践。我相信,只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态度,就能够抓住机遇,让聊城故事“破圈”传播。

2024-01-02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3861.html 1 讲故事的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