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写在市两会召开之际(二)
■ 本报记者 赵宗锋
总有一些时刻,标注跋涉不怠的足迹。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2023年7月3日。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在聊城举行,这是一场农民技能的盛宴,是一次乡村振兴智慧和创新的交流,更是农业大市——聊城,在世人面前的又一次精彩亮相。
伊尹躬耕教民留下传世美谈,阿胶技艺传承3000余年,冠县鸭梨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西汉……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绵延流长,铸就了聊城传统农业大市的根脉和历久弥新的乡土文化。90%以上的土地面积是农村,60%以上的户籍人口是农民,14%以上的生产总值来自农业,农业农村也因此成为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刚刚过去的2023年,我市旗帜鲜明地树立起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导向,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纵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产业业态和农产品产量质量优势明显,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健全,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各种优势条件累积转化、积厚成势。聊城已经站在了农业由大到强、加速崛起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具有平原特点的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攻坚
破解瓶颈制约 冲刺“关键一跃”
阳谷县农信种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创新研发以“农大761”为代表的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每亩可增产50公斤以上,破解小麦优质不高产“卡脖子”难题;高唐县建起“杜立芝科技服务三级网络”,带动培养1000余名“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成员和6200多名“土专家”战斗在基层一线,每年为农民解决数万个难题;莘县在全国首创农药处方制,并在全域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业从大到强,是高质量发展征途上的关键一跃。这背后,是我市扛牢政治责任、积极求新求变、聚力攻坚突破。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和“中国蔬菜第一市”,我市聚焦“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启动了农业强市攻坚突破三年行动,从供给保障、科技创新、设施装备、产业链条、绿色发展、市场品牌等多个方面入手,破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挖掘发展潜力,强化要素支撑保障,积极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不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和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作出聊城贡献、彰显聊城特色。
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我市推进粮食单产提升,着力破解粮食稳定均衡增产难题;推进高效生产供给,着力破解设施农业提档升级难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着力破解农业清洁生产难题;推进产业提质增效,着力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一年来,我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收突破千亿元,农业产业量增质升,建成“吨半粮”产能区32万亩,粮食生产预计超58亿公斤,实现“二十一连丰”,瓜菜菌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我市获批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高唐获评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全市集体收入过50万元的行政村达到30%。
强农
赋能全产业链 特色兴农路宽
去年7月22日,2023聊城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暨双招双引大会上,山东农业大学、聊城市人民政府、茌平区人民政府、信发集团就共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强化校地企深度合作,打造农业产学研合作高地,助推聊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四方共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研究院,打造全国“设施农业航母”,是我市延链补链强链,以特色产业释放多重增值效应的典型呈现。近年来,我市着力提升农业全链条价值。深入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为农业提质增效持续赋能。深入实施品牌强农计划,进一步打响“聊·胜一筹!”“聊城新三宝”等特色品牌知名度。
按照“一县一园、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我市在重点发展精品粮油、绿色蔬菜、生态林果、健康畜禽、特色水产等产业集群基础上,坚持宜粮种粮、宜菜种菜、宜果种果,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东昌葫芦、临清桑黄、茌平大枣、莘县蔬菜等20多个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富民特色产业。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达到47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特色农产品30个,实现了农业产业“百花齐放”。
科技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我市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农业品牌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志。我市主动求新求变,打造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品牌形象。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聚力打造农业品牌。企业农产品首席质量官制度、“43311”监管工作法等4项机制创新,聚力提升产品质量。出台《聊城市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文件,从顶层设计、资金奖励、就业保障、人才培养等领域聚力发展农村电商,农村电商零售额突破70亿元。
农业“接二连三”,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推动了农业增产、增值、增效、增收,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特色兴农之路正越走越宽。
和美
乡村宜居宜业 乡风文明和谐
近日,中国农村杂志社发布2023“和美乡村百佳范例”宣传推介公示名单。我市推荐的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入选,全省仅7个。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过的“鲁西小寿光”——耿店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产业、家业两业驱动,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也成为聊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标杆。
近年来,我市立足鲁西平原地貌特色,遵循村庄自身发展规律,深挖村庄产业、文化等特色禀赋,将村庄建设与大片农田、现代设施农业融为一体,打造了一批“聊城特色”鲜明、形态布局各异的新时代新农村。
在东阿县牛角店镇金牛福苑社区,一栋栋有车位、带电梯的小楼,让人看不出这里和城市小区有什么区别。便民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公共食堂、卫生室等场所一应俱全,3个村的搬迁群众就地上楼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社区不远处的小微产业园区,10家企业可以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居民就近上班,真正实现了安居又乐业。
推进乡村振兴,塑形更要铸魂。我市把乡村治理与和美乡村建设作为重头戏,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涵育文明乡风。
在东昌府区堂邑镇刘庄村,每户村民都有一个信用存折,通过文明守信行为可以获得并积攒信用积分,到村里的信用超市兑换礼品。这是我市探索“信用+美丽乡村”新路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着力推广信用积分制助力乡村治理,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和村庄治理中来。
不仅如此,我市实施“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大力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打造135个新时代文明镇级实践所、2401个村级实践站,推动习语“聊”亮、一月一村一场电影等五大普惠性项目落地落实……家门口的文化大餐,让农民“富起来”的同时“乐起来”。
新篇
聚力攻坚突破 谱写时代华章
广阔农村大有可为,也一定能大有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是我市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新的一年,我市要在走好平原地区乡村振兴之路上聚力攻坚突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立足平原地区特点,我市将加快实现农业农村布局由散到聚、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发展由弱到强的转变。开展好“吨半粮”产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突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培育东昌葫芦、莘县香瓜、高唐锦鲤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打响“聊城新三宝”品牌。积极抢占美食产业“新赛道”,打响“聊城味道”品牌,助力“种养加”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推广耿店“棚二代”特色经验,用好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等平台,持续做好农民职称评定,增强农民素质和致富本领。推进党建引领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贯通党委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机构等多方合作链条,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入乡村振兴领域,促进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新的一年,我市纵深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统筹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担当、更加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更加昂扬的奋发姿态,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聊城乡村振兴新篇章。